星光电脑为您整理了河豚上榜(石头鱼毒液可致死),他们分别是石头鱼、鳗鲶、长吻鮠、鳗鲡、河豚、黄边裸胸鳝、赤魟、狮子鱼、箱鲀、青星九棘鲈,下面来看下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毒鱼吧。
鳗鲶
别名:线纹鳗鲶、坑鳒、海塘虱
科:鳗鲶科
鳗鲶,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海域,它们经常喜欢群体生活,一般生活在河口、开放性沿海等水域,当面临危险时,常常会蜷缩为球状,寻求保护,鳗鲶身上的硬棘具有毒性,被刺伤后疼痛感会十分明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是夜行性动物,以小鱼、虾等为食,与其他鱼类不同的是,它们可以将脖子曲起来嘴往下伸,可以捕捉到陆地上的昆虫,并且该鱼离水后一段时间还能存活,采集时要注意安全。
石头鱼
别名:Synanceia verrucosa
科:鲉科
石头鱼多见于海底礁石区,外表如一块石头,擅于将自己伪装成石头以方便捕猎和躲避天敌,该鱼看上去其貌不扬却拥有着非常强的毒性,脊背上分布长着12根-14根刺,可导致猎物瘫痪死亡,但鱼本身却少有刺,鱼肉鲜嫩,主要以小虾蟹,甲壳类昆虫为食,且分布颇广,在香港海域被称为石崇。
鳗鲡
别名:河鳗、鳝鱼、溪滑、日本鳗鲡等
科:鳗鲡科 保护级别:(IUCN 2013年 ver 3.1)——濒危(EN)
鳗鲡,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日本北海道至菲律宾西太平洋的淡水水域,在我国也有分布,它们一般喜欢生活在湖泊、江河等水域,在池塘的石头缝里也经常能见到它们的存在,白天很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对水质要求不高,在恶劣环境中也能存活,是肉食性动物,以虾、田螺等为食,目前鳗鲡为濒危物种,已列为保护名单中。
长吻鮠
别名:鮰鱼,江团,肥沱等
科:鲿科
长吻鮠,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的长江、淮河等水域,它们经常在水底生活,多栖息在水深且石头多的海湾中,是夜行性动物,白天活动较少,多在水底栖息,等到夜间活动、觅食等,它们畏惧强光,喜欢群体生活,不能生活在氧气浓度较低的环境中,否则会浮头,长吻鮠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肉质鲜美,可食用。
黄边裸胸鳝
科:海鳝科
黄边裸胸鳝,它的外形与蛇相似,体长一般约1米左右,主要分布在包括红海、南非、台湾等在内的印度太平洋地区,该鱼常常生活在珊瑚礁的洞穴中,喜欢在水深1-150米范围内活动,不擅长游泳,嗅觉发达灵敏,为肉食性动物,它们主要以小鱼、头足类动物等为食,黄边裸胸鳝的牙齿非常锋利,当接触该鱼时要小心,避免咬伤。
河豚
别名:河豚、艇巴、腊头、乖鱼、鸡抱、龟鱼
科:鲀科
河豚外形是圆筒形,当受到外界危险时会鼓起如同皮球,还会发出类似于咕咕的声音,河豚的肉质鲜美被称为菜肴之冠,但河豚自身的内脏,血液含有毒素,是毒性的最强的鱼,处理售卖加工河豚需要获得专业的特许证。河豚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品种可达到200多种,我国就有16种之多。
狮子鱼
别名:狮子鱼、火鸡鱼、火鱼、魔鬼蓑鲉
科:鲉科 保护级别:无危(LC)
狮子鱼是硬骨鱼纲动物,大小约有20-40厘米,外表颜色丰富,但长有13根毒刺和多枚臀鳍,鱼鳍带有毒腺,可以说是全身都带有毒素,该鱼以温带海岸礁岩和珊瑚礁为栖息地,是一种独居性,夜行性的海鱼类,同种鱼类交流通过气味与触觉,该鱼多以甲壳类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是珊瑚礁生态环境里食物网最高级别。
赤魟
别名:鯆鱼、草帽鱼、蒲扇鱼、黄貂鱼
科:魟科 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赤魟,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它们一般喜欢生活在泥沙底质的深潭水内,是夜行性动物,白天活动较少,夜间活动较频繁,主要以水生昆虫、小虾等为食,赤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肉质鲜美,可食用;另外它的毒液还可入药,但它对人类也有一定的危害,它的尖刺中暗含毒液,毒性较强,当侵入患者伤口时,极具疼痛感,会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
青星九棘鲈
别名:青星九刺鮨、红鲙、红格仔
科:鮨科 保护级别:(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青星九棘鲈,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它们经常单独活动,不过有时也会有小群体出现,对水质要求较高,一般喜欢栖息在水深2-150米水质清澈的珊瑚礁旁,也会在附近游动,清晨和午后是它们的觅食时间,主要以一些小鱼及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本身内脏具有毒性,曾发生过数人中毒事件,但它们经济价值较高,可观赏,亦可蒸煮后食用。
箱鲀
科:箱鲀科
箱鲀,属底栖鱼类,它们一般生活在沿岸浅海礁区区域中,不喜成群结队,喜欢单独生活,在浅海中游动时,一般是依靠它的鳍上下、左右摆动来前行移动,箱鲀主要以海藻、海草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它的体表可以分泌毒液,但箱鲀肉是无毒的,肉质鲜美可食用,另外,因箱鲀游动姿态有趣,故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