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电脑为您整理了江油各镇gdp排名前十,他们分别是彰明镇、江油三合镇、江油青莲镇、江油太平镇、厚坝镇、含增镇、大康镇、战旗镇、中坝街道、武都镇,下面来看下江油十大强镇排名吧。
江油三合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85.00km² 人口:13.80万人
三合因地处三河交汇而得名。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建立了三合场。1940年建立三合乡,1955年将槐秀乡归并三合乡。1992年将三合乡、石岭乡、建设北路街道办事处和三合街道办事处合并建立三合镇。 三合镇位于江油城区东部的涪江河畔,与市中心隔江相望。东靠贯山乡、新安镇、大堰乡,南接彰明镇,北及武都镇、双河镇,西临涪江,东依东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3110517,北纬31323219。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面积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7个居(家)委会。辖区内总人口1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万人,占总人口的65.9%。人口出生率为8,自然增长率为6。主要为汉族。 【自然资源】 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550米,北部石岭片为浅丘地形,南部三合片属平原。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土地主要为冲击潮土,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是江油商品农业的高产区。 【经济发展】 2000年底,全镇有耕地面积30158亩,其中田23256亩。三合片区水利灌溉主要依靠古老的六合堰水系引涪江水进行自流灌溉,石岭浅丘属武引灌区,部分采取机具提水浇灌。全镇粮食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附子、生姜、蕃茄、海椒等。水果主要有桃、梨、柑桔、葡萄。养殖业主要以饲养优良母猪为主,辅之以鸡、鸭、鹅、兔等小家禽。2000年畜牧业产值达429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7%,2000年全镇农民纯收入2627元。 近年来,三合镇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以初见成效。万头良种母猪生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达到了年产150000只仔猪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还发展了百亩水果生产基地4个;千只以上养兔场4个;万只养鸡场2个;千只种鹅基地1个;并在双流村建成了具有世界优良品种的川白一系、LY和DLY种母猪养殖园区。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对全镇范围内的四荒进行了租赁或承包。
彰明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35.12km² 人口:2700.00万人
龙凤镇位于江油市东南角,因上有回龙寺、下有飞凤山而得其名。龙凤1949年12月解放,建国后成立新民乡人民政府,为彰明县所辖,1959年11月江油、彰明两县合并,隶属于江油县彰明区,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恢复为新民乡人民政府。1989年1月2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撤销新民乡人民政府,设置龙凤镇人民政府。龙凤镇与绵阳市游仙区相邻,距江油市区18公里、距绵阳市20公里,北靠彰明镇;东接东兴乡;南连游仙区东林乡;西与青莲镇、九岭乡、龙门镇隔江相望。全镇幅员面积35.1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4 o 41′—46′。北纬31o 36′—41′,集镇面积2.5平方公里,紧靠龙凤场火车站。龙凤镇辖9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68个村民小组,154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12人,占总人口的17.5%、人口自然增长率0.2‰已接近零增长,人口出生率为5.6‰,主要为汉族,全镇少数民族43人,占0.28%。 自然条件及发展简况 全镇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503米,属于浅丘地形。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oC左右,年降水量750—1400毫米,是江油市的粮食生产区之一,2000年底,全镇有耕地面积16119亩,其中田12516亩、地3603亩。粮良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莲藕、蕃茄、海椒、西瓜等。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小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兔等。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636万元,粮良总产达9708吨、生猪出栏10000余头、小家禽34万只,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52元。龙凤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工业兴镇的发展道路,在乡镇企业处于改制和调整时期,镇党委、政府仍然一手抓企业改制,盘活现有企业,一手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000年企业产值达5016万元(90价)实现利税171万元。
江油太平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86.86km² 人口:0.00万人
太平镇成立于1992年9月。由原中坝区所辖的德胜、河西、让水乡合并而成,因当时的中坝区办事处设在太平场(街道)而得名。太平镇位于江油市西部,东接中坝镇,南接青莲镇,西接含增镇,北接大康镇。东有涪江,西有平通河穿镇而过。镇政府机关位于江油市北街西段,距市中心1.5公里,与位于同一街道的江油市委、市政府机关相邻。
江油青莲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22.65km² 人口:0.00万人
2021年1月,青莲镇入选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镇古村落名单。 2018年3月,青莲镇荣获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森林小镇称号。 2017年8月,青莲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2011年12月,青莲镇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07年1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青莲镇第六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青莲镇古称漫坡渡,唐朝时因境内的河称为廉水(今磐江),水质清澈,故名清廉,后因李白号称青莲居士更名为青莲。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始设青莲镇。青莲镇位于江油南部,距江油城13公里,距绵阳城20公里。东靠彰明镇,南接九岭乡,北及太平镇,西邻西屏乡。城镇座落在绵(阳)江(油)一级公路线上,全镇幅员面积22.65 平方公里,城镇面积1.5平方公里。2000年青莲镇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6个农业合作社,18107人,主要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4434人,占总人口的25%,自然增长率为0.87,人口出生率为7.3。 自然条件及发展简况 全镇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20m,属平坝地形。土壤肥沃,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春早秋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5℃,年均降雨量1050毫米,是江油市的粮油主产区之一。2000年底有耕地面积9129亩,其中田7308亩,地2385亩。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养殖主要以猪、兔、水产为主,仔猪和特种养殖近年发展较快。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4008万元,粮食总产量5024吨, 蔬菜产量10720吨,生猪出栏8931头,小家禽达28万余只,仔猪1500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现已基本建成3000 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优质水果基地和2 万头仔猪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大户。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551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达9000万元。 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全年接待游客10万人, 总收入 160 万元。1994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1998 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确定为江油市的卫星城、绵阳市的五个重点小城镇之一重点建设。 交通状况 省级公路干线━━九寨环线( 绵阳━━江油高等级公路)纵贯全镇,交通十分方便。 境内村村通公路,各型车辆畅通无阻。江油市9路公共汽车往返期间, 居民生活十分方便。 [通讯设施]境内有青莲邮政支局,电信支局,有线电话采用光纤通信,10000门数字交换机,可直拨世界各地; 无线通讯网覆盖全镇,无信息接收盲区。 [能源状况]境内有双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年发电1 亿千瓦小时,有3.5万伏变电站一座。 江油李白故里 李白的故居位于江油市青莲镇(即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它地处绵阳城区与江油两城市之间,距江油市区15公里.绵阳市区23公里,108国道(绵阳--广元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该风景区规划控制范围
含增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80.70km² 人口:0.00万人
含增,1949年12月解放,1951年3 月从让水乡划出行政区域而设立乡政府, 乡政府机关驻界池村“含增寺”中,故名为含增乡。1955年12月撤乡并回让水乡,1961年5 月又从让水乡划出设立含增人民公社, 公社机关驻草堂寺即现响石村三组,1966年更名建设公社,实行政社合一、隶属城郊区管辖,1983年恢复为含增乡人民政府,1988年11月撤乡,设立含增镇,隶属江油市人民政府管辖,镇政府机关现驻含增场镇迎宾西段。镇所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 54 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3210户,总人口10473人(不含长特三厂和流动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1426人,占总人口的13.6%。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出生率8‰,主要为汉族。 地理位置 含增镇距市政府所在地17公里, 镇区域面积80.7平方公里,镇区域座标为北纬31o44′--31o54′,东经 104o31′--104o39′之间,东与太平镇让水乡办事处连界,南与西屏乡相交,西与北川县通口镇毗邻,北与大康镇接壤。 自然条件 含增镇属丘陵、高山相间地形; 盘江(通口河)东岸的吴家后山、乾元山为大山地带,东南麓为丘陵。最高海拔为2106米,最低海拔540米,地型起伏变化大,地貌大多为喀什特,基岩溶洞陡坎多,岩石裸露地面多, 地质多为石灰石风化层,境内年降雨量700--1200毫米左右,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15℃,平均日照900时左右,林木生长茂密,属国家天然林天保护区。2000年底,该镇有耕地面积6214.8亩, 其中田1791亩,地4423.8亩,天然林保护面积73130亩,森林覆盖率55%,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 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大蒜、海椒、薇菜等。养殖业以养猪、羊、牛为主,小家禽有鸡、鸭、鹅、兔等。
厚坝镇
所属国家:中国
面积:49.00km² 人口:3.30万人
厚坝镇位于开县东部,地处三峡库区小江回流处,镇政府座落在开云路距老县城10公里的古墓岭,海拔168米。距开县新县城12公里。全镇辖7个村(大坝、红宝、石龙、青坪、大安、群联、厚坝),81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总户数9471户,总人口322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8人,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米658人。镇区属浅丘河谷区,丘陵低山地貌,地质出露有第四系新冲积、侏罗系沙溪庙组两个层段。土壤以冲积土、紫色土为主,全镇形成“四山三丘三分坝”的地理特征,全镇最高海拔822米(群联村船儿寨),最低海拔156米(红宝村猪草坝),气候比较温和,年均气温14.5~18.5℃,一月均温3~7℃,七月均温25.4~29.4℃,年降水量1227~1326毫米,无霜期266~306天。由于地势低洼,不易散热,盛夏酷热程度较高,最高气温可达43℃,堪称全县之最。全镇现有耕地819公顷,其中田642.7公顷,地176.3公顷,人均耕地0.37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6500万元,人均纯收入2016元;粮食总产量达12856吨,人均产粮399公斤。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薯类。经济作物以花生、西瓜、油菜、大栅蔬菜为主,水果以柑桔、杂水量为主。全镇普遍推行良种水稻,平均亩产突破800公斤,再生稻蓄留面积达7500亩,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河漫地膜玉米达5510亩,柑桔年产量达27280吨。养殖业全年生猪存栏达19985头,大型养殖基地2个,种养大户118户。森林面积180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723公顷,森林覆盖率占42%以上。全镇拥有私营企业35家,从业人员966人。劳务输出7984人,劳务收入达2258万元。现有初级中学1所,私立初中1所,中心小学2的,村校10的,幼儿班点12个,九年义务教育已普及;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6个,有医师117人。光缆加密电视覆盖全镇7个村,广播、通讯、邮电、运输等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开云公路横穿镇境,万开公路途经该镇,全镇7个村81个村民小组均通公路,村社级公路总长度达800余公里。三峡工程仅有的一处防护堤建在该镇。现有水库8座,其中小二型水库5座,(小二型三茂、珠宝、五丰、大兴、三中)山平塘1333口人饮池2376口,总蓄水量530万方,保灌面积9000余亩。.
战旗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0.10km² 人口:1.73万人
历史沿革 清初建置,民国24年改为中和联保,民国29年再改建为中和乡。辖11保,93甲、隶江油县第一区。1949年12月解放,1950年改隶第六区,1951年划出第五至八村和第十一村,成立金鼎乡。中和乡辖6个村。1953年初将梓潼县瓦子乡部分村并入,改隶第四区。1955年将金鼎乡的第五、六村,瓦子乡的第一、二、四、九、十村划入调整为下辖10个村。同年撤第四区,直隶县辖。1958年10月成立中和乡人民公社。辖10个管理区,隶新安区。1962年辖12个大队。1967年大破四旧时更名为战旗公社。1968年5月成立战旗公社革命委员会。1972年秋在县上的安排下,又恢复了战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16个村,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2年9月在上级的撤区并乡建镇的统一规划下,由战旗乡改为战旗镇,隶江油市。辖场镇居委会,中和、银丰、梨园、青春、荣华、石庙、新升、白沙、三一、海棠、三清、白坪、白云、瓦子垭、公坪、回龙16个村,113个村民小组。该镇位于市境东部,梓江公路横穿其境。距市区中坝镇28公里东与梓潼县黎雅镇交界,西靠新安镇,西南与义兴乡相连,北接新兴,南连游仙区太平乡、朝真乡。境内有蓄水1336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一座(战旗水库)。武引主干渠穿白云村公坪村而过。地理坐标:东径104o56,北纬31o46。全镇幅员积50.76平方公里,城镇面积一平方公里,2000年有人口173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0人,占总人口的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人口出生率为7.4‰,主要为汉族。 经济状况 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580米,属于浅丘地形,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候170C左右,年降水量700-12000毫米,二00年底有耕地24116亩,其中水田17536亩,旱地6580亩。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米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生姜、海椒等。养殖业以养蚕、养长毛兔、养猪为主,小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兔等。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4177万元,粮食总产达到13562吨,(因产业结构调整与常年相比减100余吨)。水果总产898吨,蚕茧总产155.5吨,生猪出肥20164头,小家禽60余万只,长毛兔一万只,税收10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7元。
大康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104.20km² 人口:2.00万人
江油市辖镇。清代建大康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9公里。面积104.2平方公里,人口2万。省道南(坪)沪(州)公路过境。辖官渡、旧县、红光、星火、因明、下庄坝、建兴、旱丰、水口庙、前锋、高堂、桦花峰12个村委会和大康场镇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冶金、建材、采矿等厂矿和商贸、旅游、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特产茶叶、辛夷花。境内大匡山有大型石灰岩溶洞佛爷洞,为游览胜地。镇西匡山为唐李白读书处。. 匡山佛爷洞 佛爷洞位于江油市,是川西北最大最神秘的喀斯特溶洞。“地下三峡”与地面峡谷一水相连,钟乳千姿扑朔迷离,洞中泛舟奇妙之极。佛爷洞西方镜,一湾碧水,两岸翠竹满山。水之尽头为小雷音寺,荡舟其间,乐而
武都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61.70km² 人口:6.30万人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武都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4年7月,武都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江油市武都旅游经济开发区,位于市区北部,距市中心15公里,境内山丘坝兼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镇幅员面积61.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36个村民小组,2个街道办事处,18个居委会,总人口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万人。耕地面积2.024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67亩。区内资源丰富,有石灰石矿、白云矿、铁矿、铅锌矿、沙金等多种优质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石灰石品位高、易开采,储量达20多亿吨。有年产30万吨特钢、普钢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川投长特四厂,为武都地方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技术、人才支持。区境内基础设施完善,已开通了3200门程控电话,建成了辐射城乡的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信号网络。有1.76万千瓦水电站一座,有劳武线、康武线两套地方高压线路和长钢1104千伏专用供电线路,有年产5万吨的自来水厂和生产、生活用天然气输送系统。平武、黄龙、九寨沟黄金旅游线省级公路沿区而过。至江油市区建成有宽15米的二级标美路,乡村公路通社达户。 经济持续增长 2001年实现农业、乡镇企业总产值61447万元,比2000年增长9.1%,实现财政收入1531万元,比2000年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735元,比上年增加104元。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 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狠抓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完善企业改制,使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全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57161万元,比2000年增长9.6%。其中完成工业产值35170万元,比去年增长7.2%;完成经营收入34024万元,比去年增长16.7%;实现利润2003万元,比去年增长17.8%,入库税金实现718万元。发展个体工商户408户、私营企业51个。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产值10354万元。 农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按照“一产业做优、二产业做强、三产业做大”的思路,围绕“千亩桑园、千头母猪、千亩大葱”以及优化粮油品种,发展名特优新蔬菜等重点项目。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基础设施克服了春旱、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和市场疲软等困难,实现了农业的平稳发展。农作物总播面39125亩,经济作物播面达14669.5亩,占37.5%。 王右木纪念馆 王右木纪念馆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武都镇团山大桥下面,地处武都镇东、涪江西岸,与四川名山窦圌山隔江相望。是为纪念四川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四川党、团组织最早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王右木而建 武都镇名人 王右木 王右木烈士,1887年--1924年,又名丕昌、燧,四川江油县(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人。为寻求真理,他东渡日本;受-、李大钊等人委托,他在成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成立了四川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
中坝街道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四川省 面积:0.00km² 人口:0.00万人
中坝街道,原名双流场。涪江、昌明河从东西两侧流过,是为名。又因其形如船,两面临水,中为坝,故名“中坝”。历来为工商云集之埠、人文荟萃之地,属四川四大“名镇”之一,是川西北的重镇,素有“小成都”之美称。 地理位置和气候 中坝镇位于江油市委、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涪江上游和四川盆地西北部,东距宝成铁路2公里,南距绵阳市41公里,距成都市170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 历史沿革及人口状况 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朝。清乾隆年间为原江油县第三甲管区。民国2年设中坝场团防局,代理行政事务维持地方治安并兼管商务。民国14年改中坝场为中坝镇。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途经江油,建立中坝镇苏维埃政府。红军西进转移后中坝镇改设联保办事处。1949年12月22日江油解放,成立中坝镇军事管制委员会。1950年3月改为“第三区人民政府”,辖19保。1951年5月,江油县人民政府由武都迁中坝,改为城关镇。1954年改名城关区。1955年城关区改为城关镇,下辖10个居委会。1958年江油、彰明两县合并。彰明县的太平场、三合场并入城关镇,下辖10个居委会。1981年复名为中坝,1985年金轮乡撤消,合并到中坝镇。该镇现辖27个街道居委会,6个村委会,27个村民小组。其中:非农业人口66800人,农业人口8200人。主要为汉族,也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自然资源 中坝镇位于涪江冲积坝地之上,地势平坦,沟渠纵横,土壤深厚肥沃。涪江、昌明河经流量丰富,地下水也充裕,利于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本镇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常年日照1362小时,宜种面广,特别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