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页 知识大全

针灸按摩手法(针灸推拿式美容)

发布时间:2023-05-19 08:04:02

星光电脑为您整理了针灸按摩手法,还有针灸推拿式美容和颈椎病的针灸治疗穴位,下面一起来看中医推拿的推拿手法吧。

针灸按摩手法

颈椎病的针灸治疗穴位

颈椎病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颈椎病的针灸治疗穴位。

颈椎病的针灸治疗穴位

按摩方法:可以采取针灸和手指揉按的方法。采用左手的四指捂住右手的小拇指,这样左手的大拇指正好抵在后溪穴这个位置,采取交替按摩的方法,能够缓解上班族的颈椎痛。另外,双手也可以同时按摩,将双手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这样坚持三五分钟也能起到按摩效果。

功效主治:这个穴位是属于小肠经上的穴位,能治疗头和脖子的疼痛,背部和手肘等部位的挛痛等。所以在医学上常针灸这个穴位治疗腰部扭伤、落枕和耳聋等现象。

颈椎病的治疗

目的: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性,阻断疼痛一肌紧张一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的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治则:松解,调整。

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为主。

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滚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颈椎病推拿应分期分型治疗。推拿操作常规由松解手法、颈椎调整手法和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松解手法宜在逐步放松的情况下用轻缓柔和的刺激性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滚法、拇指按揉法在颈项肩背部操作,刺激关键穴位及部位,并在手法刺激的同时,轻巧地小幅度被动运动头颈部。当患者颈肩背部肌肉逐渐放松之后,宜在颈椎拔伸状态下小幅度旋摇颈椎,以调整颈椎微小错移。整理手法主要采用拿法刺激两侧风池穴、两侧颈椎诸夹脊穴及两侧肩井穴,最后顺势用指、掌从肩井向两侧分推。

1.急性发作期治疗

(1)颈型:以颈部肌群松解和颈椎小关节调整为要点,通过刺激类手法和颈椎拔伸微调手法来实现。

(2)神经根型:以神经根减压为首务,通过颈椎拔伸下微调手法来实现。

(3)脊髓型:以脊髓减压为首务,通过颈椎拔伸微调或特殊的颈椎整复手法来实现。

(4)椎动脉型:以解除椎动脉扭曲为首务,通过颈椎拔伸下微调手法来实现。

(5)交感神经型:以解除交感神经刺激为首务,通过颈椎拔伸下微调手法来实现。

2.症状缓解期治疗

(1)颈型:以局部肌肉松解为主,配合相应的功能锻炼。

(2)神经根型:常规操作基础上再以轻柔手法沿放射性神经痛路线循经推拿,以进一步消除神经痛。

(3)脊髓型:以局部肌肉放松为主,在经过仔细研究患者病情和Mm检查资料的前提下,采用轻巧的颈椎微调手法使脊髓逐渐减压。最后以手法在下肢操作,以改善下肢肌痉挛状态。

(4)椎动脉型:常规操作基础上再以手法轻柔地刺激患者两颞及前额,以消除头面部症状。

(5)交感神经型:常规操作基础上以轻巧的手法在颈前气管两侧循序推移,使痉挛椎前肌群放松。然后视患者临床症状特点,采用不同手法操作。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

1、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

2、一侧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3、其严重的典型表现是: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4、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5、常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6、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

针灸推拿式美容

导读:现代人们要求之美,决不单是涂脂抹粉,浓妆艳抹,而是要求有健康、红润、平滑的皮肤,满头秀发及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说要有健康自然美。而通过中医的精神修养,再通过穴道的针刺法、中药灸法、穴位电疗、指压及等,就能达到、平衡阴阳、行气活血消等疗效,从而达到柔润肌肤,,青春常驻的效果,正好与现代人对美的要求相吻合。在中医中,占一重要位置,有其独特的美容价值。

美容是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一颗明珠。运用美容进行美容驻颜,健身益寿,在中国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文献有关美容的论述亦很多。

美容的理论:

推拿美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调整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改善理变化,达到强身健体、美化容貌形体之目的,集美容和健康于一体,令两者相辅相成。针灸推拿能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促进新陈代谢,从根本上去除损美性或缺陷,以强身健体、美化容颜形体、延衰驻颜及防皱。针灸推拿外可美化容颜形体,内可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美容的发展﹕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的追求已从本能逐渐上升为社会礼仪上的需求,美容美形的手段也随之日趋丰富而发展。针灸推拿美容正与人们追求自然健康美的取向不谋而合,因而备受青睐,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美容界的重视,已成为安全有效的重要美容方法之一。

针灸推拿美容常用腧穴﹕

腧穴是针灸推拿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经穴、经外穴、阿是穴三类。凡属于、任脉和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凡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称为经外穴,因有些穴对某些有奇效,故又称为「奇穴」。例如太阳穴主治头痛、目疾及除鱼尾纹;鱼腰治上睑下垂。凡与疾有关的,称为「阿是穴」。在针灸推拿美容中,或皮损局部也称「阿是穴」。

针刺推拿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刺天枢穴,泄泻时可以止泻,便秘时可以通便;穴既可减肥治疗,也能健体增重治疗消瘦。另外,某些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称为腧穴的相对特导性。如大椎穴清热治疗痤疮;带脉、天枢穴治疗;印堂穴治前头痛等。

针灸推拿美容在于全身调整,因此,临床上利用腧穴的主治规律,将局部与全身取穴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局部取穴可以疏经通络、改善循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以美化皮肤毛发,并能增加肌肉弹性;而全身取穴则重在平衡脏腑,调节各系统的功能以达到美容的目的。

常用方法﹕

毫针是古代九针之一,适用于全身任何腧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针具。毫针刺法泛指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每一种刺法都有严格的和目的要求。

其他针法还有、三棱针疗法、皮内针疗法、埋线疗法、火针疗法及穴位疗法。

耳穴疗法是用毫针或其他方法 *** 耳廓上的穴位,以达到美容、的目的。耳穴疗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能够美化容颜、消除肥胖,防治面部、痤疮扁平疣、黄褐斑等各种损美性疾病,还可通过治疗便秘、失眠、等病症,间接地达到美容的目的。

皮肤针是用数枚不锈钢针集成一束,或如莲蓬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皮肤针疗法是以多针浅刺一定部位以治疗损美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浅刺皮肤,不深及肌肉,所以疼痛较轻,较适用于损美性的防治。

三棱针疗法是利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于出少量血液,以达致美容疗效。亦称为刺血疗法或刺络疗法。

皮内针疗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针刺美容方法。

穴位埋线法是以线代针,利用特殊的针具将羊肠线埋入穴位,线体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利用羊肠线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化的持续, *** 作用,调整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及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健身美容、减肥塑身和的目的。穴位埋线法效果迅速及持久,适宜于肥胖、痤疮等损美性疾病的防治。 火针疗法是将用火烧红的针身迅速刺入腧穴内或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治疗痤疮、疣等损美性及痛症。

穴位疗法包括穴位、穴位磁疗法、穴位激光照射疗法、微波针灸法、穴位红外线照射疗法及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用于治疗肥胖、过敏性皮肤病、体弱面黄、消瘦等损美性疾患。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或患病部位,直接地烧灼或间接地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达到美容、强身治病目的。由于灸法无损伤、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所以常与毫针刺法合并运用,或单独用于一些针刺效果不明显的病症,并适用于某些对针刺感到恐惧的患者,因此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美容方法。

拔罐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体表部位的一种保健美容和治疗损美性疾病的方法。 是运用各种刮痧工具,蘸上润滑剂,刮摩人体皮肤,使皮肤发红充血,出现片状青紫瘀斑点,而达到保健美容的目的。

推拿美容常用手法﹕

美容是根据不同的施术部位和要达到的美容效果,选用不同的推拿,具有平衡阴阳、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营养肌肤、延缓皮肤衰老、美化容颜和健美形体。

推法是用指、掌、肘等,着力于受术部位或按肌肉走向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移的方法。拿法是以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握住受术部位,相对用力,并做持续、有节律的提捏方法。按法是术者以掌、指、肘等部位于受术部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方法。揉法是以掌、指腹等紧贴受术部位皮肤,带动皮下组织进行环形移动的方法。点法是用指端固定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的方法。摩法是以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指腹或手掌附于受术部位体表,做环形而有节奏抚摩的方法。抹法是用拇指或多指指腹紧贴皮肤,做直线或弧线的推动方法。颤法是用手掌、拇指或多指按于受术部位或穴位,进行高频率的左右颤抖的方法。拍打法是用手指端或指背部,有顺序、弹性、节律地轻轻拍打面部皮肤的方法。叩法是以术者指端、大鱼际、小鱼际及掌根,有节律地叩打施术部位的方法。此外还有捏法、掐法、擦法、扫散法、提法、拨法、抖法、弹法、啄法、压法、振法、运法、拔法、搓法、击法、抚法、合法、梳法、摇法及捋法。

针灸推拿

以上介绍了三十种推拿美容手法,在实践中,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及解剖学知识为指导,加强手法的练习,不断提高手法的连贯性、准确性、灵活性、技巧性及舒适性,力求做到稳准灵活及刚柔协调的动作。在美容临床中还应辨症施治,因人而异地施行不同手法。如皮肤薄嫩、瘦弱、阳气虚及初做者手法力度宜轻;长期做 *** ,皮肤厚实、肥胖、体质强壮、耐受性大者手法宜稍重;面部皮肤宜轻弹轻按,以防止面部,减少及延缓皱纹。施术过程中还应随时询问受术者感觉,调节手法的轻重,以获取满意的美容效果。

针灸推拿美容的特点﹕

针灸推拿美容有的作用,可针对每个求美者寒热虚实的体质情况,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针灸推拿的方法,,调节脏腑气血以补虚泻实。如「针灸行间、太冲肝经气血以除黑斑之美法」3,充分体现了传统针灸推拿美容的整体思想。正由于针灸推拿美容强调健美并重,既注重局部容貌形体的美化,更注重整体健康与美容的协调统一,而从根本上了内部脏腑经络气血,达到强身健体美容的目的,保证了针灸推拿美容效果的持久性。

针灸推拿美容所需设施及用具不多,使用的工具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只需不同的针具、火罐和艾条等,经严格消毒后,既可在医院美容诊室又可在专业正规美容院随时进行操作,甚至可在家中自我应用。针灸推拿美容对的调整既有序又有度,能根据人体的机能状况向良性方面调整,不会破坏人体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容的范围和对像不断增多,人们对美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需要的是既能美容、美形、美体,又安全有效且能强身健体的综合美容方法,而针灸推拿美容正具备了这个特点。

针灸推拿美容技术,在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为人们保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天,针灸推拿美容更越来越被受重视。对于爱美的现代人,推拿美容绝对是一项值得长年享用的乐事。因其在中国及国际上地位都被受肯定,相信其价值高而可靠,令人们可以继续放心地享用。

【针灸】

缓解痛经的方法有哪些

痛经与排卵周期相关,一般不会发生在月经初潮时,而是发生在青春晚期。14–26%青春期女性由于痛经不能上学或上班。典型的是,疼痛发生在月经的第一天,通常在月经开始的时间,但也有人直到月经第二天才开始疼痛。疼痛呈痉挛性、阵发性。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恶心、呕吐、腹泻和头痛也较常见。
缓解痛经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针灸按摩是中医的方式,相对来说效果比较好,常用的方式如下:
1、按摩小腹(增加小腹腔内脏血运,促进小腹内微循环,具有止痛调经的作用)
位置:肚脐至外生殖器之间的小腹部,两侧以左右髂前上棘为界限。
按摩方法: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共操作5分钟。
2、斜擦小腹两侧(具有疏肝理气,止痛调经的作用)
位置:两侧肋弓下缘至髂骨之间的侧小腹。
按摩方法:双手置于侧小腹,从后向前斜擦,方向朝外生殖器。不要往返擦动,要方向一致,以摩热为度。共操作5分钟。
3、点揉子宫(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
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二、调理饮食缓解痛经
要想改善痛经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虽然说健康的饮食并不能完全的消除痛经,但对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却有神奇功效。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了不吃过甜或过咸的垃圾食物,这些食物通常都是女性平时最爱吃的食物,但这些食物会在无形中偷走你的健康。
因此在平时最好是吃一些健康营养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鸡肉、鱼肉,这些食物非常有利于女性保健。同时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最好是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餐方式,这样还可以让你在月经期间尽量降低痛经的程度。
推荐食谱:益母草煮鸡蛋缓解痛经是缓解痛经的一个有效的偏方。益母草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鸡蛋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益母草可通过松弛痉挛状态下子宫、缓解炎症等多种途径起到抗痛经的作用;元胡具有行气活血、散淤止痛的作用,是临床上治疗痛经的常用药。三者合用可起到活血、去淤、行气、养血、止痛的作用,是女性缓解痛经患者的食疗佳品。
三、用药缓解痛经
专用调理痛经的药物,效果比较好,但是小编提醒要警惕依赖性。
为了避免痛经出现,日常生活中要保证身体营养均衡,月经来之前一周请注意补充矿物质,防止肚子受凉,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痛经概率哦!

中医推拿的推拿手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
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2.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缓解痉挛、软化瘢痕、缓和强手法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于关节、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
(二)动作要领
揉动时手指或掌要紧贴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摩动,手腕要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或整个手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动,不要过分牵扯周围皮肤。 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松弛组织,缓解痉挛,加速疲劳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关节处最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阶段使用。
(一)方法与步骤
1.双手呈抱物形着力于肢体部位,挟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对称,动作柔和而均匀,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2.运动前,若采用压力大、频率快而持续时间短的搓动,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运动后,若采用压力小、频率缓慢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搓动,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劳。 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具有疏筋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活血止痛,整形复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适用于经络穴位,临床上常与拇指揉法相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应及缓解用力按压后的不适感,掌按法多用于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发紧、也用于关节处,如腕关节、踝关节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点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最为常用。拇指或示、中、环指面着力,按压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掌面或掌根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某一部位,称掌按法。
(二)动作要领
1.按压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操作时用力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由轻逐重,稳而持续,使力达组织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准确,用力以病人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 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活血散瘀和镇静、解痉、止痛等作用。刺激轻柔缓和舒适,常用于按摩的开始,以减轻疼痛或不适;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疗脘腹胀痛,消化不良,痛经等病症。
(一) 方法与步骤
1.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
2.肘关节要微屈,腕关节要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放在体表上;腕部要连同前臂在皮肤上作缓和协调的环旋移动。
(二)动作要领
1.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往返的连贯操作。
2.每分钟频率约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 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3种手法。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肌筋,消除疲劳和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多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处。缓缓的拍打和叩击,常用于运动后加速消除疲劳;用力较大,频率较快,持续时间短的切击。,常用于运动前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单指或多指的叩击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拍打时,两手半握拳或五指并拢,拇指伸直,其余四指的掌指关节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击时,两手握空拳,尺侧面向下。也可用5个手指或3个手指或一个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击时,两手的手指伸直,五指并拢,尺侧面向下。
2. 两手有节奏地进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动作要领
1.拍打时,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发力,着力轻巧而有弹性,动作要协调灵活,频率要均匀。
2.叩击和切击时,以肘为支点进行发力。叩击时肩、肘、腕要放松;切击时肩、肘、腕较为紧张,力达组织深部。动作要协调、连续、灵活。 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具有疏筋通络、放松肌肉、滑润关节的作用。多用于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关节,常用于消除运动后肌肉疲劳,是一种按摩结束阶段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
1.用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快速抖动(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动,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动)。
2.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
(二)动作要领
动作要连续、均匀,频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一般较快,用力不要过大。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具有滑润关节,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关节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和纠正小关节处的微细解剖位置改变等作用。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阶段使用,能增进关节的活动幅度和消除关节屈伸不利等疲劳性酸痛。
(一)方法与步骤
1.按摩者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关节近端肢体。
2.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运拉法。
(1) 肩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后使肩关节作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2)肘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轻轻托住肘后,然后使肘关节屈伸及旋转运动。
(3)腕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后使腕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4)髋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髋、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后作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和环转运动。
(5) 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关节上,然后使膝关节作屈伸与旋内旋外等运动。
(6) 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后作踝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二)动作要领
1.运拉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动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做到由小到大。
2.作环转运动时,可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拿风池等穴位及颈项两侧部位,治疗外感头痛;也用于运动过程中振奋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
2.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用指面相对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拿法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持续时间宜短,次数宜少,拿后应配合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强刺激引起的不适。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为滚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和韧带的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本法压力较大、接触面积较广,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较肥厚的部位,常用于治疗运动损伤及消除肌肉疲劳。
(一) 方法与步骤
1.用手指背侧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动作要领
1.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时向外滚动约80°,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时向内滚动约40°。
2.着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滚动的频率每分钟约140次。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松解粘连,消散瘀结,改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代谢和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常用于治疗髌骨张腱末端病。
(一)方法与步骤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币、匙等代替)着力于病变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
(二)动作要领
1.刮动时用力要均匀。
2.刮时可蘸些水,切勿损伤皮肤。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的手法为掐法。具有消肿,防止粘连及开窍醒脑,提神解痉,行气通络的作用,适用于消除局部肿胀。常用于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指端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
(二)动作要领
1.用于局部消肿时,必须从肿胀部位的远心端开始,以轻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压皮肤,依次向近心端移动,移动的速度宜缓慢,用力不可过大。
2.用于点掐穴位时,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示指桡侧缘,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针)着力于穴位上,用力逐渐加重,以引起“得气”为度,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感。
3.用于急救时,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肤。 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为弹筋法。具有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解痉止痛,对局部神经有强刺激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肌肉酸痛和肌肉痉挛等。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拿住。
2.像木工弹墨线一样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动作要领
1. 用指腹着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内掐。
2.用力要由轻到重,刚中有柔,每处每次可提1~3下,然后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因提弹而引起的不适感。 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具有分离粘连,消肿散结,解痉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拨与揉结合,即拨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双手拇指或单拇指的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
2.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
(二)动作要领
操作时拇指端要深按于韧带或肌肉、肌腱的一侧,然后做与韧带和肌纤维成垂直方向的拨动,好象弹拨琴弦一样。也可沿筋内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动弹拨,使局部有酸胀感,并能耐受为度。 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的手法为理筋法。具有调和气血,顺筋归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
2.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伤部应尽量放松,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伤部的健侧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着韧带、肌纤维和神经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顺理,也可以从伤部的上端向下端顺理,反复数遍;
2.用力必须均匀持续,指腹移动必须缓慢。 1.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称为捏法。
2.用力较轻,适用于浅表的肌肤组织。
3.捏法应用于脊部称为“捏脊”。较常用于幼儿,可治疗消化不良。 1.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称为扳法。
2.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四肢关节功能障碍及脊椎关节小关节错缝等症。
3.常有:颈椎扳法、腰椎扳法、肩关节扳法(内收、上举)。 1.拉法属于牵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称为牵引法或拔伸法。
2.本法较多应用于中医伤科的正骨方面。
3.应用时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一突发性的猛力;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

名老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躁狂、失眠、腰痛的典型医案

近日阅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针灸推拿分册》,下面分享对我有启发的3则医案。

孙森田医案1则

滋阴降火安神镇静针刺治疗癫狂病

病史:略
西医诊断:躁狂症
中医诊断:癫狂病,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安神镇静。

处方: 百会、情感区、腹一区、安眠(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照海(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情感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腹一区针刺时要求与皮肤表面呈15°平刺入腧穴,切勿伤及内脏,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不提插,得气为度。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Ⅱ型电针仪,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嘱百会、情感区长时间留针,达8小时
疗4次,一疗程痊愈。

按:静坐不能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自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又难以描述清楚。本案治疗,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健脑宁神。情感区位于印堂穴直上,入前发际处向后平刺1.01.5寸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一穴,均向后平刺1.01.5寸深,是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而选取的头穴,其相当于大脑额叶的额极部,能够对精神障碍性疾病起到很好的调节及治疗作用,以达开窍醒神之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百会穴、情感区针刺的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孙老在临床中常常按照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关系选择相应的头穴治疗,他认为应用针刺的方法在头皮表面投影处选穴,必须经过特殊的手法操作才能使其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大脑区域而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所以,没有一定的刺激量是达不到针刺效果的。因此,要求施术者必须认真按规定的时间捻转再配以提插手法,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刺激时间、刺激频率加刺激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腹一区出自孙老独创的“孙氏腹针疗法”(尚未公开发表),与薄氏腹针疗法不同,孙氏腹针疗法是把腹部划分为十个穴区。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处为第一穴,在该穴旁开0.5寸处各选一穴共三穴,同时从三穴向下平刺1.5寸深,稍加捻转,得气为度,该穴区治疗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失眠以及精神方面的各种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在神志病的治疗方面,孙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法”治疗,主方选取百会、印堂、情感区及“腹一区”,同时辨证配伍选穴治疗,如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阴跷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心悸怔忡加内关;失眠健忘加安眠;狂躁易怒加太冲;心烦不宁加三阴交等,穴位选择不拘泥于常法,临床疗效卓著。

王国才医案

健脾养心法治疗不寐

病史:略
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镇静安神。

(1)推拿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在床头,先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开始向上推至神庭,往返35遍,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穴,往返35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做“∞”形推动,往返35遍,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穴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35遍。

最后,沿上述治疗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往返3~5遍。按揉印堂、睛明、攒竹、鱼腰、四白、百会、四神聪、头维、角孙、率谷、脑空等穴,扫散两侧胆经,抓拿五经,勾揉风池,拿颈项部,拿两侧肩井。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掌振中脘。然后再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患者取俯卧位,术者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用滚法治疗,点按脾俞、胃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等。接着用直擦法擦背部督脉,横擦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2)针刺:取穴:印堂、百会、头维(双)、风池(双)、风府、曲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太冲(双)。手法以禅针法为主,不留针。每日1次。

二诊(2003年3月24日):神志清,精神好,面色如常,眼周微黑,表情自然。患者诉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夜间能睡5个小时左右,自觉神疲乏力之症较前明显好转,头痛头沉基本消失,纳可,心悸胸闷较前减轻,脘腹微胀。夜间多梦已有所减轻。治疗方案同前。

按: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心,总由心神失舍所致,但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治疗总以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太阳、印堂、神庭、百会、角孙、风池穴位于头部,可以疏通局部经络,调整局部气血,对不寐的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具有直接作用。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等穴能健脾和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擦督脉,能起到温经通络,镇静安神作用。

王国才禅针法,是将推拿的运气功法与振法的动作形式,应用到针刺手法上来,禅针法的特点是术者拇指与食、中两指握针,在运气功法状态下,运用振法的发力形式运针,捻针频率非常快(每秒8次左右),捻转幅度在180°~360°之间,可任意调控,一次操作可持续捻针数十分钟。临诊时,根据需要或补或泻,提插、捻转、飞、弹、振、摇诸法任意组合,一气呵成。禅针法持久均匀,得气率高,传导性好,刺激量可调性强,补泻手法量化组合,无痛、安全而不滞针。掌握这种手法,必须要有坚实的内功基础,同时针刺手法与推拿手法都要精通。

陈全新医案3则

1.手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处方:肾俞(左)、委中(右)、大椎、手腰痛点(右)

手法:肾俞、委中以平泻法,委中穴逆时针捻针导气上行,使针感向腰部扩散;大椎平补法;针委中穴位时患者觉自右侧大腿酸麻感,虽经施行导气手法后,针感亦传不到腰部,出针后嘱患者站立,针刺手腰痛点捻针大泻法,配合腰部做侧身弯腰运动,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稍有缓解。

二诊(2009年11月19日):患者可自行行走,不需扶持。患者诉经6次针灸治疗后腰痛缓解,可做弯腰动作,但腰部尚余隐痛。舌质淡白,苔薄白微腻,脉滑。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缓解大半,虽为急性腰扭伤,但起因为久坐气血郁滞所致,所以疗程较一般急性腰扭伤长,取穴以肾俞交替使用,取后溪以通调督脉,余法如前。

三诊(2009年12月23日):患者精神可,行走自如。患者腰部疼痛缓解,行走如常,腰部活动如常,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前法合度,守初诊方,仍旨原法。

按:陈老认为,急性腰扭伤在针灸临床属于常见病,临床报道有单取一穴水沟或者后溪等穴而取效者,这类腰部扭伤多属于局部一时的气血郁滞,所以经针灸疏通经络,可有立竿见影之效。而属于气血郁滞久而导致的急性腰扭伤往往不能单穴或经过几次针灸就能痊愈,这就是《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坐伤肉”病机所在,所以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宜明确判断气血郁滞的轻重而做出疗效判断。

2.和气血补肝肾针灸治疗老年急性扭伤腰痛

按:本例腰痛患者属于气血不和,又兼有年老肾虚,所以治疗上以调和气血为主,兼调补肝肾,取穴遵行脏腑配穴法,可取肾俞、肝俞,又因督脉所过,主治所及,调补任督,具有通调一身经气、补肝肾的作用,所以取穴用关元、气海,任脉穴位的应用具有从阴引阳的意思。局部取穴以阿是穴、关元俞为主,远端取穴取委中、委阳以通调经气。患者经两次治疗后腰痛明显缓解。

**3.针灸并用补肾健脾法治疗腰肌劳损 **

取穴:肾俞(双)、脾俞(双)、委中(双)。

刺法:陈教授以补法刺肾俞、脾俞,施术时进针得气后,反复捻针,拇指偏重向前推捻,同时持针手缓慢地将针从浅层向深层插进,轻快地将针上提。运针以轻捻转、慢按轻提为基础。运针时,使针下经气向腰部周围传导。以泻法针刺委中穴时,针尖斜向上,捻针幅度较大,拇指偏重向后拉捻。当陈教授捻针导气后,患者渐感针下有一股气自腰向双足放射,腰部酸痛感减轻。留针30分钟。

灸法:出针后以艾条温灸双侧膈俞、关元俞。

治疗后,患者自觉腰部酸痛感减轻。于右耳的腰、肾点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二诊(2007年5月22日):患者诉经针灸治疗后,夜间腰部酸痛感大减,活动腰部亦无牵掣不适,昨晚夜尿次数减少为3次。但仍有耳鸣眩晕,纳仍欠佳。乃取穴:气海俞(双)、听宫(双)、阴陵泉(双)。以补法刺气海俞;听宫穴刺以补法,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拇指偏重向前推,不提插;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阴陵泉健脾祛湿。留针30分钟。

因患者小便频数,夜尿较多,出针后陈教授以艾条温灸关元穴与中极穴,加强固摄与气化功能。嘱其回家后仍可以艾条温灸腹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加强疗效。

三诊(2007年5月25日):患者诉经昨日治疗后,耳鸣及眩晕症状减轻,精神改善,思食,小便次数减少,昨晚夜尿1次。察其舌脉,舌淡苔薄,脉细。陈教授认为前法合度,症续改善,取穴:百会、翳风(双)、命门、大肠俞(双)、阳陵泉(双)。百会、命门、大肠俞均以补法刺之;以平补平泻刺翳风、阳陵泉,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导气,不提插。配以艾灸膈俞(双)、足三里(双)。留针30分钟。

四诊(2007年7月9日):患者喜诉经1个多月治疗后,困扰多年之腰痛消失,现步履如常,腰部活动自如,食欲增进,已无耳鸣眩晕。视之精神爽利,察其舌苔薄润,脉平,病已愈,乃除去右耳之贴压,治疗守上方再针治1周巩固疗效。嘱其平素注意避免腰部受寒,适当参加运动,增强体质。

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