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托儿所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一起来看为什么六零七零后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没上过幼儿园呢吧。
60年代初期为什么农村有托儿所,后来怎么取消了?
60年代初期,农村有托儿所。后来取消了是因为后来不吃大锅饭了。孩子在各家各户有人照看了。因此,农村托儿所取消了。
为什么六零七零后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没上过幼儿园呢?
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那时城市里的幼儿园少,农村里没有,再加之生活水平极低,所以就是绝大多数人没有上过幼儿园
1970年左右,中国有八亿人口,农村人口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那时,中国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国家还很穷,县城之间能通上柏油路就算不错的县城,很多县城的规模跟解放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县城面积大多不过一平方公里左右,有的县城还留有解放前的城墙,大多是残垣断壁,县城中的小学和中学顶多也就一所,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多数没有幼儿园,有幼儿园的属于好县城,广大的农村根本没有幼儿园,那时每个家庭大多都有五六个孩子,都是大的看小的,所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没有上过幼儿园。
其实过去的“没有幼儿园”现象应该是农村的普遍现象(城市如何咱不知道),在那个以解决温饱为首要任务的年代里农村人哪里还有心思去考虑孩子的幼儿教育问题?再说当时中国教育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你想读幼儿园也没门,在我的家乡好象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有幼儿园的,我的女儿(81 年出生)是读过幼儿园的,说到底一切都是随着国力的增强壮大才逐步改善、完善的.......
我出生于1959年,生长在一个小镇上,读过小学,念过初中和高中,就是没有上过幼儿园,也许成为人生一大憾事吧。
为什么没有上过幼儿园呢?在我们那个时代,一个乡镇一两万人,只有小学及中学,唯独没有幼儿园。也不知道,还有幼儿园,都是10多岁了,才听说县城里的孩子们要上幼儿园。
我想,我们这批六七十年代成长过来的人,除了极少数在县城上长大的,上过幼儿园外,也许95%的人,大慨小时侯都没上过幼儿园,也成为我们这代人,人生教育阶层中的终生遗憾吧。
现在,城市农村都建有标准化公立幼儿园,以及大量私立幼儿园,每个孩子从小都能受到良好的幼儿教育,这是我们时代的巨大进步,让每个中国人大为骄傲。直到如今,我每当路过幼稚园,看见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快快乐乐, 健康 康康,打心眼里
很是羡慕,并从内心里祝福孩子幸福美好!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1950---1960年国家都在培养人才,很多人都读速成学校后进入工厂工作。扫盲工作在60--70-80年代开始做。能读小学中学和高中是很了不起,读大学的人毕业后由国家直接分配工作,拿着铁饭碗。至于幼儿园之事,50--60-70年代在中国农村根本不存在,城市也不多。小时候我们了读书年龄,背着父母给我们缝的小书包去上学。当年读书交费0.5元,还可以申请减免。如今时代变化,3周岁读幼儿园,公立一学期包吃住二三千元,私立一个月几千元不等。现在小小年纪背负着重担,3岁开始学钢琴,画画,唱歌跳舞等等。小时候我们有开心的童年,而现在不知道他们有开心的童年吗?
我六零年山东聊城生人。兄妹三人,我排行老大。没上过幼儿园。为什么没上?因为没有啊。
那个年代放在当前阶段看,简直不堪回首。缺医少药缺吃少穿民不聊生。我母亲说生我时鸡蛋都没有。红糖也是凭票买点。
哪有什么幼儿园?我都不知道幼儿园是怎么回事。后来听说确实有幼儿园了。在古城红星影院西边路北。很可能是聊城市唯一的幼儿园。
后来结婚后听老婆说,她上过幼儿园。岳父母都是正式国营单位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只能上幼儿园。
老婆说,托儿费一月十六块钱。岳母工资才十八块。
更简单地回答,60、70年出生的人那时候,在农村没有“幼儿园”一说。即便城市也极少。
看来你是在臆想还是不懂 历史 ?
我们那个年代居委,厂里都有托儿所幼儿园的,下班直接带回家,非常方便,而且老师的师德师非常好,没有像现在还要给红包礼物。
我62的,胡同里的小伙伴都上过幼儿园啊。
我50后,从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大班!入小学,简单的问答录取!
哪时一般的小学都有附属幼儿园,有机关幼儿园,有厂办幼儿园等等,但大都是全日制的,寄宿制的不多见,宜收费低,老师负责!我记得每天最希望的就是午睡后发点心吃…!70年代后,城里的大集体,地方国营,全民企业只要有大几百职工的单位,都会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更何况哪些大的企业了,职工子弟学校都有…!这只是儿时的点滴回忆!
相信世上好人多
虽然人性有弱点,但是,我总相信,世上好人多。因为我小时候每次遇险,都遇到好人相助。
第一次,发生在我两岁的时候,那时候根本没有记忆,都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哥哥长我两岁,我们两个同在一个托儿所,就是妈妈厂子里办的。那个年代,够规模的工厂都办有托儿所,由年长的女工照顾。我们两个小气候身体弱,爸爸身体也老闹毛病,所以家里有很多常用药。记得家里的柜子连着火炕,柜上总摆些水杯、水壶、梳子等日用品,也有我们吃的药。我们常趁着大人不注意爬到柜子上玩。
一天早晨,到了托儿所不久,我就口吐白沫了,托儿所的肖奶奶第一个发现,一边喊人到车间找妈妈,一边由两个工人轮流抱着我往医院飞奔。在肖奶奶的追问下,哥哥说我们早晨偷吃了瓶子里有点甜的药,而且,因为让着我,我吃的多。正说着,哥哥也出现了中毒反应,于是,又一波人轮流着飞奔把哥哥送医院。据说我和哥哥两个在医院昏迷了两天两夜,那是七十年代,一个小镇很轰动的事件,连镇长都去看我们了,我当时长的很大很胖,与哥哥就像双胞胎,大家都唏嘘:可惜了这两个孩子!后来奇迹发生了,我们两个竟然活了过来,而且也没有像很多人预言的那样变傻!在我们出院的当日,妈妈给我们照了照片留念。
第二次,是五六岁的样子,和小伙伴约好在野外捉迷藏。选择的地点是常去的叫东山的地方,叫做山,其实只有一些起伏的丘陵。轮到我找人,我背对着小伙伴蹲在一条小河边,等他们发出“藏好了,开始找”的指令。初春时节,河边好多冰还没有完全融化,但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薄薄的一片,蜿蜒出许多美丽的形状。我拿起一片,仔细琢磨着,被这美丽的冰花迷住了。完全忘记了游戏的事,这时候,就听有人在我耳边大叫:为什么不去找?然后,就被推进河里了。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水下挣扎的感觉,浑身冰冷,眼前浑浊混乱,很无助,恐怖。再后来,我的手被人拉住,人被拽出来,再后来,我怎么回的家就不记得了,能清晰记得的事是换了干爽的衣服,坐在家里暖和的火炕上。听妈妈讲,是一个姓孙的小孩因为等了很久,没见我去找他们,出来找我,发现我在自己玩,很恼火,责怪地推了我一下,于是我就掉下去了。我掉的位置恰好是河的最深处,幸好有几个男孩子路过,把我拽了上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次,大概是七八岁的样子吧,和妈妈去姨姥家,离开的时候,我要去奶奶家。因为奶奶家离姨姥家非常近,只隔一条街,而且妈妈忙着有事回家,于是就让我自己去。我兴奋地跑到奶奶家,发现门锁着,当时就慌了,犹豫了一下,转身去追妈妈。在胡同口看到了妈妈的身影,我大喊,可是妈妈没听见,我就继续追。平日里,为了方便,我们去奶奶家要自行穿过一段铁路,因为到有人看管的铁路口有点绕远。远远的,我看到妈妈已经穿过了铁路,有点急了,自己就往铁路上跨。忽然有个人把我拦腰用胳膊夹起来,火车从我们面前呼啸着穿过。我急了,因为在火车穿过的瞬间,我看到妈妈就要转弯了,我怕赶不上,那剩下很复杂的路,我怕自己走会找不到家。于是在那个人的胳膊里挣扎。火车很快过去了,那个人放下我,大声呵斥:“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自己在铁路上乱跑”,我眼睛还是追着妈妈“我是她的孩子,我要找我妈”。那个人看了看我妈妈的背影,放我走了。追到了妈妈,妈妈只问了我为什么又回来,就领着我回家了,我也因为害怕被骂,并没有提起刚才发生的事。而且,因为着急和害怕,我并不记得那个救我的人的面孔,只记得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仅此而已。
小时候,和人讲起这些,更多地是想到自己幸运,随着年龄增长,总会想起要感谢那些救助我的人。感谢那为了救我们争分夺秒的工人叔叔和医生,感谢那出手相助的少年,感谢那铁路边陌生大叔。而且,我永远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因为在我的生命里就遇到了那么多好人。虽然无论怎么努力,这些好人也无处找寻的,但是,我相信,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并默默地决心,自己要做个好人,遇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绝不含糊。
我很多次和丈夫说起这些经历,并说,世事无常,如果我遇到什么意外,我的身体全部捐出,留给能用得上的人。因为,到那个时候,我也希望自己做个于人有帮助的人,这也是对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的一种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