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困脾湿阻中焦医案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晨起胃疼、泛酸、打嗝、困乏,胃苓汤加减,搞定多年老胃病,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晨起胃疼、泛酸、打嗝、困乏,胃苓汤加减,搞定多年老胃病
孟先生,男,58岁,经胃镜检查: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糜烂出血。 自述:每天早上起来胃疼明显,经常泛酸、打嗝,四肢困乏,日常饮食习惯不好。
经辨证:孟先生形体略瘦,舌淡胖,苔略黄腻,脉细。平日饮食不节制,喜膏梁厚味,伤及脾胃,日久湿浊之邪,阻滞在中焦脾胃 ,这就是“不通则痛”;胃中浊气不降,胃气上逆, 就会泛酸、打嗝;晨起阳气来复,正邪交争明显, 故早上起床之后胃疼痛明显;脾虚湿困,故四肢困乏,包括舌淡胖,苔略黄腻,脉细均为脾虚湿阻之象 。
所以孟先生的胃脘痛,属脾虚中湿、气机阻滞之证。在调理方面,应燥湿健脾、和胃理气。
取:苍术,陈皮,厚朴,炙甘草,泽泻,白术,猪苓,茯苓,和胃散,煅瓦楞,甘松,神曲,炒莱菔子,生姜,大枣。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服。
方中苍术、陈皮、厚朴、泽泻、白术、猪苓、茯苓等燥湿行气、利湿健脾;煅瓦楞、甘松、神曲、炒菔子、和胃散、生姜等制酸理气、消食和胃;炙甘草、大枣益脾调中。
二诊:胃脘痛基本消失,大便比之前通畅,泛酸、打嗝有所减轻,但腹中还是感觉胀,有气,饿的时候胃部有不太舒服的感觉, 饮食、睡眠还算正常,舌淡,苔略黄白厚腻,脉弦细。以前方去泽泻、炒菔子,加藿香、消胀散,以化湿理气消胀。1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服。
三诊:胃脘已经不再疼痛,空腹时偶有泛酸,偶尔打嗝,腹中胀气也已缓解,饮食、睡眠尚可, 舌淡,舌苔厚腻较前转轻,脉弦细。药证相符,以上方去猪苓、神曲,加枳壳、炒麦芽。再服15剂以巩固疗效。建议服完药后做胃镜复查,禁止饮酒,饮食宜清淡,勿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方解:
此方是由《丹溪心法》中的胃苓汤加减而成,原名胃苓散,后改为汤剂,名为胃苓汤。方歌:胃苓君药苍白术,厚朴陈草姜枣煮,官桂泽泻猪茯苓,寒湿痢疾后重除。
主治寒湿困脾,肾失气化,水液失调,脘痞腹胀,食少便溏,肢体重痛,或水泻,或水肿,舌淡、苔白、脉濡者。
此方还可用于以下症状:
①水泻,大便清稀如水,一日数行
②湿气大,周身水肿,下肢较严重
③湿阻中焦,胃脘部饱胀,满闷不舒,吃得少,大便不成型
④体表湿气滞留,肢体沉重,有痛感
嘴里发黏,吃饭没味,脘腹痞闷,治疗湿阻中焦的10种常用药物举例
湿阻中焦 的意思是脾胃被湿邪阻滞,运化功能受到影响,脾不能正常升清,胃的受纳与和降也不正常。中焦的意思就是脾胃。湿阻中焦出现的典型症状是重、闷、呆、腻、濡,即肢体困重,脘腹痞闷,纳食呆滞,口粘苔腻,濡指脉象濡。湿阻中焦的人经常感觉嘴里粘腻不舒服,口淡无味,或嘴里有甜味;一般不渴,也有表现为口苦口渴的,虽然觉得口渴,但是不想喝水有些只想用水漱漱口,但是不想饮水。在南方或者沿海等潮湿高温地区,或者夏季梅雨季节,湿阻中焦发病非常多见。中医药对湿阻中焦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湿阻中焦辨证论治。
湿阻中焦分为以下三类:
【主要症状】 :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
【治疗方法】 :芳香化湿。
【选用方剂】 :藿香正气散。方中以藿香、紫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
中成药举例: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
【主要成分】 :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
②、二陈丸
【主要成分】 :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辅料为生姜。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9~15克,一日2次。
③、纯阳正气丸
【主要成分】 :广藿香、半夏(制)、青木香、陈皮、丁香、肉桂、苍术、白术、茯苓、朱砂、硝石(精制)、硼砂、雄黄、金礞石(煅)、麝香、冰片、
【功能主治】 : 温中散寒。用于暑天感寒受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3克,一日1~2次。
④、复方丁香开胃贴
【主要成分】 :丁香、苍术、白术、豆蔻、砂仁、木香、冰片。
【功能主治】 :健脾开胃,燥湿和中,调气导滞。适用于由脾胃虚弱或寒湿困脾所致的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嗳气欲呕,腹痛肠鸣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 :外用,置药丸于胶布护圈中,药芯对准脐部(神阙穴)贴12小时以上,一日1贴,3贴为一疗程。
【主要症状】 :脘痞闷似痛,纳呆,大便不爽,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方法】 :清热化湿。
【选用方剂】 :王氏连朴饮。方中黄连、山栀苦寒清热燥湿;法夏、厚朴运脾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香豉和中清热,醒脾除湿。亦可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
中成药举例
①、龙胆泻肝丸
【主要成分】 :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主治】 :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②、平溃散
【主要成分】 :白术、甘草、海螵蛸、厚朴、黄柏、绞股蓝总皂苷、沙棘。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主治同脾胃湿热所致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反流性食道炎,属脾虚湿热证。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克(1包),一日3次;或遵医嘱。
③、藿香清胃胶囊
【主要成分】 :广藿香、栀子、防风、南山楂、六神曲、石膏、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醒脾消滞。用于脾胃伏火引起的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苦口臭等症。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主要症状】 :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
【治疗方法】 :健脾化湿。
【选用方剂】 :香砂六君子汤。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脾。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
中成药举例
①、香砂六君丸
【主要成分】 :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5g,一日3次。
②、参苓白术散
【主要成分】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功能主治】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③、参苓健脾胃颗粒
【主要成分】 :北沙参、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炒)、莲子、砂仁(盐炙)、陈皮、薏苡仁(炒)、甘草。
【功能主治】 :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克,一日2次。
①、湿困脾胃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经常食用薏苡仁粥:
薏苡仁50g,粳米50g,加水同煮粥服用。
②、湿热中阻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经常食用冬瓜粥:
鲜冬瓜200g,粳米200g。冬瓜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同煮为稀粥服用。
③、脾虚湿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经常食用 赤小豆粥:
赤小豆30g,粳米50g。先将赤小豆煮烂,然后加入粳米煮粥服用。
国医大师路志正:祛除湿浊经验二十三则
心身疾病是当今时代常见疾病,内伤导致湿浊阻滞者亦常见之。盖因情志过极,脏腑损伤,气机紊乱,三焦失调,水谷津液气化输布失常,致湿浊痰蕴、气血失调,促进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
以往中医对湿浊致病的认识与治疗,多侧重外感湿浊、内伤饮食为主,情志因素兼或述及。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素问·奇病论》载:“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对情志内伤作为独立因素,导致心身疾病三焦湿浊的机制及其治法的探讨尚属鲜见。实际上,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出现湿浊内蕴、阻滞三焦的共同病机。因此,外感、饮食所致湿浊阻滞证的治疗思路,也可为心身疾病所借鉴。其治法应在湿病常用治法基础上,结合情志致病特点加以 探索 ,进而完善其证治体系。
国医大师路志正根据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发展湿病证治,重视内伤湿浊,今就其心身疾病常用祛除湿浊治法23种,梳理分述如下。
祛邪类
01 祛湿化浊类
芳化湿浊法
芳化湿浊法,是运用气味芳香药物,具有醒脾化湿,或和胃降浊,或芳香开窍功能,使脾运得健、胃气和降、神清气爽的治法。适用于湿浊困于脾胃,脾失升清,胃失降浊,或上蒙清窍,所致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大便溏黏或不畅、面色晦黄等。
常用药物,如藿香、藿梗、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白豆蔻、砂仁、石菖蒲、厚朴花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
宣窍化湿法
宣窍化湿法,系运用气味芳香药物,具有芳香醒神、宣窍化湿、解郁安神功能,使气机宣展、舒心悦脾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湿浊阻滞,蒙塞心窍,所致情绪抑郁、头昏身重、不寐或多寐、胸闷心悸、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大便溏黏或不畅、面色晦滞等。
常用药物,如石菖蒲、郁金、远志、合欢皮、合欢花、茯苓、半夏、藿香、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白豆蔻、厚朴花、甘松等。代表方剂,如菖蒲郁金汤、三仁汤等。
宣肺化湿法
宣肺化湿法系运用气味芳香,或辛散苦泄药物,具有宣降肺气、化湿祛痰功能,使肺气宣降、痰湿水饮蠲除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脾胃湿浊,上阻肺窍,肺失宣肃,所致情绪抑郁或焦虑、头昏身重、鼻塞流涕、咽部异物感、咳嗽痰白,或哮喘、胸脘痞闷、大便黏滞、面色暗滞、头面如垢、面部痤疮或皮疹等。
常用药物,如苍耳子、辛夷、白芷、桔梗、杏仁、薏苡仁、枇杷叶、芦根、浮萍、苏叶、苏子、藿香、白豆蔻、厚朴花、半夏、橘红、茯苓、香橼、旋覆花等。代表方剂,如苍耳子散、三仁汤等。
苍耳子
升阳除湿法
升阳除湿法,是运用清香或辛香升散祛风药物,具有升发肝胆、升举脾阳、风以胜湿功能,以助运脾升清、化湿祛浊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肝胆气郁、脾胃湿困、清阳不升,或脾虚湿阻、脾阳下陷,所致神倦肢困、面色晦黄、头昏头沉、眩晕耳鸣、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吐白痰、纳呆脘痞、大便溏薄、脱肛阴挺、周身酸痛、诸症上午为甚等。
常用药物,如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葛根、柴胡、升麻、桔梗、荷叶、青蒿、僵蚕、蝉衣、蔓荆子等。代表方剂,如升阳除湿汤、羌活胜湿汤等。
燥湿化浊法
燥湿化浊法,是运用辛香苦温,或辛温燥烈药物,具有燥湿运脾、辟秽化浊、行气导滞功能,以燥湿化浊、健运脾胃、疏利气机的治法。适用于湿浊中阻,或伏于膜原,或寒湿困脾,所致脘闷腹胀,或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或大便不畅、口淡涎多、肢体沉重、困倦思睡,或寒热往来、苔厚腻浊或如积粉等。
常用药物,如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草豆蔻、草果、薤白、大腹皮等。代表方剂,如平胃散、达原饮等。
苍术
淡渗利湿法
淡渗利湿法,是运用甘淡性平药物,具有淡渗利湿、通淋利尿功能,使体内尤其下焦湿邪从小便而利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阻,或下焦蕴湿,所致小便不利、淋证、白浊、泄泻、痰饮、肢体肿胀、关节肿痛等。
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玉米须、赤小豆等。代表方剂,如茯苓皮汤、五苓散等。
宣清导浊法
宣清导浊法,是运用辛散咸润药物,具有宣清化浊、通便降浊功能,能使三焦湿浊,尤其肠道湿浊得以宣通导泄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浊及肠道湿浊闭塞,所致大便不通,或初硬后溏、少腹硬满、小便短少、头昏身困、脘腹胀满、舌苔浊腻等。
常用药物,如皂角子、晚蚕沙、杏仁、桃仁、莱菔子、槟榔、大腹皮、薏苡仁、败酱草、虎杖、大黄等。代表方剂,如宣清导浊汤等。
皂角子
利湿泄浊法
利湿泄浊法,是运用苦辛或苦寒降泄药物,具有通利二便、排泄水湿或攻逐水饮功能,能使三焦停滞的水饮湿浊得以通利排泄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水饮湿浊停滞潴留,所致水肿、悬饮、臌胀、关格、二便不利甚至不通。
常用药物,如大黄、牵牛子、水红花子、葶苈子、椒目、蝼蛄、蟋蟀等。代表方剂,如舟车丸、己椒苈黄汤等。
行气化湿法
行气化湿法,是运用气味芳香或辛散苦泄药物,具有行气降气、燥湿化痰、解郁散结功能,能使肝肺、脾胃、三焦气机调畅,以助水湿运化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肝肺、脾胃、三焦气滞,湿浊阻滞,所致胸闷太息、咽部异物感、咳嗽有痰、胁肋胀痛、脘闷腹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或二便不畅,或肢体肿胀,舌质暗滞、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陈皮、枳实、枳壳、苏梗、厚朴、木香、甘松、姜黄、大腹皮等。代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实脾饮等。
温化寒湿法
温化寒湿法,是运用辛温或辛热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化湿燥湿功能,使体内寒湿得化的治法。适用于脾胃寒湿、肺寒痰饮、肝经寒湿、寒湿痹阻等,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涎沫、便溏稀薄、咳嗽哮喘、痰白清稀、头痛身痛、腰背冷痛,或少腹冷痛、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而滑等。
常用药物,如草豆蔻、草果、红豆蔻、高良姜、干姜、益智仁、吴茱萸、小茴香、川椒、荜茇、桂枝、肉桂、附子、川乌、草乌等。代表方剂,如厚朴温中汤、实脾饮、肾着汤、暖肝煎等。
清热利湿法
清热利湿法,是运用苦寒,或甘淡而寒药物,具有苦寒降泄、清热利湿,或清热通淋,或利胆退黄功能,使体内尤其下焦湿热清利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热,或下焦湿热内蕴,所致小便短黄或混浊、淋证、白浊、带下、泄泻、黄疸、湿疹、肢体肿胀、关节红肿疼痛等。
常用药物,如木通、滑石、车前子、赤茯苓、扁蓄、瞿麦、石韦、海金沙、栀子、茵陈、金钱草、苦参、地肤子、土茯苓、萆薢、防己等。代表方剂,如八正散、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清热化湿法
清热化湿法,是运用苦寒药物,具有苦寒降泄、清热燥湿功能,使体内湿热或湿火壅结清泻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热或湿火壅结,所致自觉身热、烦躁、胸闷、脘腹胀满、胁腹胀痛、呕吐、泄泻,或下利脓血,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热淋灼痛、带下色黄、黄疸、湿疹、湿疮、耳肿流脓、痔疮肿痛、肢体或关节红肿热痛等。
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椿根皮等。代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白头翁汤、四妙丸等。
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是运用辛散与苦寒药物配伍,具有辛开散结、苦寒降泄、清热化湿功能,能使脾胃升降枢机恢复、中焦湿热蕴结或寒热互结解除的治法。适用于中焦湿热蕴结,或脾虚胃热、寒热互结,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脘腹痞满、纳呆嗳气、呕吐泄泻、舌苔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大黄、半夏、干姜、生姜、姜黄、苏叶、厚朴、吴茱萸、草豆蔻等。代表方剂,如仲景五泻心汤、苏叶黄连汤等。
黄连
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是综合运用辛散、芳化、苦燥、淡渗、苦寒等药物,具有宣肺调气、祛湿化浊、渗湿清热、疏利和解功能,使三焦气机调畅、三焦湿浊或湿热分消的治法。适用于少阳三焦湿浊或湿热内蕴,所致头晕耳鸣、口苦口黏、汗出而黏、心烦急躁、少寐多梦、胸闷心悸、咳嗽有痰、纳呆恶心、脘闷胁胀、大便黏滞、小便短黄、肢体肿胀,或关节肿痛,或寒热往来、舌苔白腻或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青蒿、黄芩、黄连、半夏、藿香、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杏仁、白蔻仁、厚朴花、菖蒲、茯苓、薏苡仁、滑石、通草、金钱草、茵陈、苦参、芦根、枇杷叶、竹叶、竹茹等。代表方剂,如蒿芩清胆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
02 兼化痰、活血、消食类
祛湿化痰法
祛湿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药物,具有燥湿健脾、宣肺化痰功能,使肺脾痰湿蠲除的治法。适用于脾胃湿困,湿蕴化痰,上阻于肺,所致咳嗽、哮喘、痰多色白、头晕身困、脘腹胀满、大便溏软、舌苔腻浊等。
常用药物,如半夏、橘红、茯苓、杏仁、薏苡仁、旋覆花、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车前子等。代表方剂,如二陈汤、杏苏散等。
薏苡仁
温胆化痰法
温胆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与性寒而滑药物,具有燥湿化痰、肃肺降浊、温胆和胃、清心涤痰功能,使心胆肺胃痰热涤除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胆胃不和、痰热扰心,所致心悸而烦、少寐多梦、焦虑惊恐、中风、癫痫、咽部有痰、胸闷太息、恶心脘痞、口干唇红、舌边尖红、苔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竹茹、竹沥、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半夏、陈皮、茯苓、旋覆花、菖蒲、远志等。代表方剂,如温胆汤、涤痰汤等。如痰热生风,酌加羚羊角、天麻、钩藤、僵蚕、蝉蜕、地龙、全蝎、蜈蚣等。
祛湿活血法
祛湿活血法,是运用辛散苦泄药物,具有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功能,以助气机调畅、祛湿利水而兼活血通络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波及血分,瘀血阻络,所致眩晕头痛、顽固不寐、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痛如锥刺或固定不移、症积肿块、肢体肿痛或水肿、舌质暗紫、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姜黄、莪术、川芎、泽兰、益母草、蒲黄、刘寄奴、王不留行、牛膝、丝瓜络等。代表方剂,如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
益母草
消食化积法
消食化积法是运用消食导滞、运脾开胃药物,能使饮食积滞、内蕴湿浊化解的治法。适用于情志失调、暴饮暴食、脾胃不运、食滞化浊,所致脘腹胀满或胀痛、嗳腐吞酸、大便酸臭、舌苔腻浊等。
常用药物,如建曲、神曲、麦芽、谷芽、稻芽、山楂、鸡内金、莱菔子、槟榔、鸡矢藤、五谷虫等。代表方剂,如保和丸、越鞠保和丸等。
03 兼祛散风寒、清暑类
祛风除湿法
祛风除湿法是运用味辛行散苦燥类药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功能,使外感风寒湿之邪蠲除的治法。本法结合健脾化湿,或升阳除湿,或理气解郁,或分消走泄等法,适用于素体脾弱湿蕴,又情志不舒、思虑过度,致气机失调、三焦湿阻,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留着筋肉关节,阻滞经络营卫气血,所致周身或关节疼痛、麻木、酸胀沉重、冷热异常,筋脉拘挛,关节发僵、肿大、畸形,肢体痿弱,抑郁或焦虑,头昏神困,胸闷脘胀,大便溏薄,舌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防风、防己、羌活、独活、苍术、白术、薏苡仁、秦艽、威灵仙、豨莶草、木瓜、晚蚕沙、青风藤、海风藤、海桐皮等。代表方剂,如麻杏苡甘汤、防风汤、羌活胜湿汤、当归拈痛汤等。
防风
清暑化湿法
清暑化湿法是运用芳香清凉药物,具有清暑化湿功能,使外受暑湿证得解的治法。本法结合补益气阴、运脾化湿、分消走泄等法,适用于素脾弱湿蕴、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遇暑季外受风邪暑湿、内蕴暑热湿邪,所致发热、口渴、汗多、头晕倦怠、多梦少寐、心烦急躁、纳呆恶心、胸闷脘胀、大便溏薄、小溲短赤、舌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青蒿、荷叶、香薷、藿香、佩兰、厚朴花、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扁豆、滑石、竹叶、通草、茵陈、芦根、西瓜翠衣、银花、连翘等。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东垣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蒿芩清胆汤等。
扶正祛邪类
益气健脾祛湿法
益气健脾祛湿法系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具有健脾益肺、补益宗气功能,使脾健湿运、肺司治节、三焦通调、水湿输布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脾肺气虚,治节升降失司,所致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恶风、眩晕耳鸣、咳嗽胸痹、纳呆脘闷、大便溏软、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等。
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
黄芪
温阳益肾化湿法
温阳益肾化湿法系运用辛甘咸、性温热药物,具有温肾阳、益精血、补元气功能,以振奋心脾阳气、温助肾阳气化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脏腑虚衰,久病及肾,气化无权,三焦水湿愈甚,所致神倦嗜卧、畏寒肢冷、多寐或不寐、健忘痴呆、眩晕心悸、咳嗽胸痹、脘腹冷凉、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腰酸背寒、面色黧黑、舌质淡暗胖大、苔白腻滑等。
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益智仁、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续断、紫石英、远志等。代表方剂,如真武汤、还少丹等。
养阴清润化湿法
养阴清润化湿法系运用辛润淡渗、轻清甘润药物,具有开宣肃肺、渗湿清热、养阴生津功能,治湿不碍燥、治燥不碍湿,以使气阴复、燥湿除的治法。适用于思虑或焦虑过度、气结湿阻、肺不布津、郁热伤阴、燥湿共存,所致口干鼻燥、口渴欲饮、饮不解渴,或口干不欲饮、眼干目涩、皮肤干燥、咽部异物感、干咳少痰、咯痰白黏、少寐多梦、心悸而烦、焦虑不安、胃脘痞闷、大便溏软黏滞、腰膝酸痛、肢体关节肿痛、白带及月经减少、舌裂、苔薄腻而干等。
常用药物,如桑叶、薄荷、杏仁、枇杷叶、前胡、紫菀、百部、青蒿、荷叶、佩兰、芦根、白茅根、冬瓜皮、丝瓜络、通草、滑石、竹叶、玉米须、薏苡仁、生山药、石斛、百合、玉竹、沙参、麦冬等。代表方剂,如芦根五叶汤、薏苡竹叶散、清燥救肺汤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3月30日第四版,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杨凤珍 刘宗莲 国医大师路志正传承工作室】
中药点将,实说中药,苍术: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
苍术 性味辛、苦,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运脾,祛风除湿,辟秽防疫,明目防盲。用于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脾虚湿聚,痰饮水肿;风寒湿痹,肢节痛麻;风寒挟湿,头身重痛;湿盛脚痿,脚膝肿痛;湿邪下注,寒湿白带;瘟疫瘴疠;夜盲昏涩。 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辛散苦燥力强,外可祛风湿发汗解表,内可燥中焦湿浊健脾。其性善行,走而不守。为湿阻中焦证之要药,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所常用。寒湿困脾者,风湿痹症胜湿者,外感风寒夹湿者尤宜。内湿、外湿,上、中、下皆有用也。 煎服用量9~15克。生用燥湿作用更强,炒用燥性稍弱。因辛味刚燥,性温而燥,易耗伤津液,久用有伤阴之弊,阴虚有热者不宜用;辛温能发汗,汗多者忌用。 *** 湿疹:苍术30克,黄柏15克,蛇床子各10克,水煎取汁。待温度适宜时用纱布浸汁,稍拧,然后敷于皮损处。每5分钟重复一次,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连用一周为一疗程。 手掌脱皮:苍术、白蒺藜各10克,放入保温杯中,开水冲泡后代茶频饮。 消化不良:焦苍术、砂仁各30克,炒车前子10克。共研为细末,蜂蜜为丸。每次6克,每日两次。 胃下垂:苍术10~15g,加水武火煮沸3分钟,再文火缓煎20分钟,煎成药汁约300ml;也可用沸水浸泡,服时如喝茶茗,少量频饮,不宜一饮尽杯。每天一剂,连服3个月为1疗程。 【文中药方介绍是用于专业人员交流参考的,患者或者家属不可擅自使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国医大师路志正:祛除湿浊经验二十三则
心身疾病是当今时代常见疾病,内伤导致湿浊阻滞者亦常见之。盖因情志过极,脏腑损伤,气机紊乱,三焦失调,水谷津液气化输布失常,致湿浊痰蕴、气血失调,促进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
以往中医对湿浊致病的认识与治疗,多侧重外感湿浊、内伤饮食为主,情志因素兼或述及。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素问·奇病论》载:“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对情志内伤作为独立因素,导致心身疾病三焦湿浊的机制及其治法的探讨尚属鲜见。实际上,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出现湿浊内蕴、阻滞三焦的共同病机。因此,外感、饮食所致湿浊阻滞证的治疗思路,也可为心身疾病所借鉴。其治法应在湿病常用治法基础上,结合情志致病特点加以 探索 ,进而完善其证治体系。
国医大师路志正根据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发展湿病证治,重视内伤湿浊,今就其心身疾病常用祛除湿浊治法23种,梳理分述如下。
祛邪类
01 祛湿化浊类
芳化湿浊法
芳化湿浊法,是运用气味芳香药物,具有醒脾化湿,或和胃降浊,或芳香开窍功能,使脾运得健、胃气和降、神清气爽的治法。适用于湿浊困于脾胃,脾失升清,胃失降浊,或上蒙清窍,所致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大便溏黏或不畅、面色晦黄等。
常用药物,如藿香、藿梗、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白豆蔻、砂仁、石菖蒲、厚朴花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
宣窍化湿法
宣窍化湿法,系运用气味芳香药物,具有芳香醒神、宣窍化湿、解郁安神功能,使气机宣展、舒心悦脾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湿浊阻滞,蒙塞心窍,所致情绪抑郁、头昏身重、不寐或多寐、胸闷心悸、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大便溏黏或不畅、面色晦滞等。
常用药物,如石菖蒲、郁金、远志、合欢皮、合欢花、茯苓、半夏、藿香、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白豆蔻、厚朴花、甘松等。代表方剂,如菖蒲郁金汤、三仁汤等。
宣肺化湿法
宣肺化湿法系运用气味芳香,或辛散苦泄药物,具有宣降肺气、化湿祛痰功能,使肺气宣降、痰湿水饮蠲除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脾胃湿浊,上阻肺窍,肺失宣肃,所致情绪抑郁或焦虑、头昏身重、鼻塞流涕、咽部异物感、咳嗽痰白,或哮喘、胸脘痞闷、大便黏滞、面色暗滞、头面如垢、面部痤疮或皮疹等。
常用药物,如苍耳子、辛夷、白芷、桔梗、杏仁、薏苡仁、枇杷叶、芦根、浮萍、苏叶、苏子、藿香、白豆蔻、厚朴花、半夏、橘红、茯苓、香橼、旋覆花等。代表方剂,如苍耳子散、三仁汤等。
苍耳子
升阳除湿法
升阳除湿法,是运用清香或辛香升散祛风药物,具有升发肝胆、升举脾阳、风以胜湿功能,以助运脾升清、化湿祛浊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肝胆气郁、脾胃湿困、清阳不升,或脾虚湿阻、脾阳下陷,所致神倦肢困、面色晦黄、头昏头沉、眩晕耳鸣、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吐白痰、纳呆脘痞、大便溏薄、脱肛阴挺、周身酸痛、诸症上午为甚等。
常用药物,如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葛根、柴胡、升麻、桔梗、荷叶、青蒿、僵蚕、蝉衣、蔓荆子等。代表方剂,如升阳除湿汤、羌活胜湿汤等。
燥湿化浊法
燥湿化浊法,是运用辛香苦温,或辛温燥烈药物,具有燥湿运脾、辟秽化浊、行气导滞功能,以燥湿化浊、健运脾胃、疏利气机的治法。适用于湿浊中阻,或伏于膜原,或寒湿困脾,所致脘闷腹胀,或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或大便不畅、口淡涎多、肢体沉重、困倦思睡,或寒热往来、苔厚腻浊或如积粉等。
常用药物,如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草豆蔻、草果、薤白、大腹皮等。代表方剂,如平胃散、达原饮等。
苍术
淡渗利湿法
淡渗利湿法,是运用甘淡性平药物,具有淡渗利湿、通淋利尿功能,使体内尤其下焦湿邪从小便而利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阻,或下焦蕴湿,所致小便不利、淋证、白浊、泄泻、痰饮、肢体肿胀、关节肿痛等。
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玉米须、赤小豆等。代表方剂,如茯苓皮汤、五苓散等。
宣清导浊法
宣清导浊法,是运用辛散咸润药物,具有宣清化浊、通便降浊功能,能使三焦湿浊,尤其肠道湿浊得以宣通导泄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浊及肠道湿浊闭塞,所致大便不通,或初硬后溏、少腹硬满、小便短少、头昏身困、脘腹胀满、舌苔浊腻等。
常用药物,如皂角子、晚蚕沙、杏仁、桃仁、莱菔子、槟榔、大腹皮、薏苡仁、败酱草、虎杖、大黄等。代表方剂,如宣清导浊汤等。
皂角子
利湿泄浊法
利湿泄浊法,是运用苦辛或苦寒降泄药物,具有通利二便、排泄水湿或攻逐水饮功能,能使三焦停滞的水饮湿浊得以通利排泄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水饮湿浊停滞潴留,所致水肿、悬饮、臌胀、关格、二便不利甚至不通。
常用药物,如大黄、牵牛子、水红花子、葶苈子、椒目、蝼蛄、蟋蟀等。代表方剂,如舟车丸、己椒苈黄汤等。
行气化湿法
行气化湿法,是运用气味芳香或辛散苦泄药物,具有行气降气、燥湿化痰、解郁散结功能,能使肝肺、脾胃、三焦气机调畅,以助水湿运化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肝肺、脾胃、三焦气滞,湿浊阻滞,所致胸闷太息、咽部异物感、咳嗽有痰、胁肋胀痛、脘闷腹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或二便不畅,或肢体肿胀,舌质暗滞、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陈皮、枳实、枳壳、苏梗、厚朴、木香、甘松、姜黄、大腹皮等。代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实脾饮等。
温化寒湿法
温化寒湿法,是运用辛温或辛热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化湿燥湿功能,使体内寒湿得化的治法。适用于脾胃寒湿、肺寒痰饮、肝经寒湿、寒湿痹阻等,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涎沫、便溏稀薄、咳嗽哮喘、痰白清稀、头痛身痛、腰背冷痛,或少腹冷痛、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而滑等。
常用药物,如草豆蔻、草果、红豆蔻、高良姜、干姜、益智仁、吴茱萸、小茴香、川椒、荜茇、桂枝、肉桂、附子、川乌、草乌等。代表方剂,如厚朴温中汤、实脾饮、肾着汤、暖肝煎等。
清热利湿法
清热利湿法,是运用苦寒,或甘淡而寒药物,具有苦寒降泄、清热利湿,或清热通淋,或利胆退黄功能,使体内尤其下焦湿热清利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热,或下焦湿热内蕴,所致小便短黄或混浊、淋证、白浊、带下、泄泻、黄疸、湿疹、肢体肿胀、关节红肿疼痛等。
常用药物,如木通、滑石、车前子、赤茯苓、扁蓄、瞿麦、石韦、海金沙、栀子、茵陈、金钱草、苦参、地肤子、土茯苓、萆薢、防己等。代表方剂,如八正散、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清热化湿法
清热化湿法,是运用苦寒药物,具有苦寒降泄、清热燥湿功能,使体内湿热或湿火壅结清泻的治法。适用于三焦湿热或湿火壅结,所致自觉身热、烦躁、胸闷、脘腹胀满、胁腹胀痛、呕吐、泄泻,或下利脓血,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热淋灼痛、带下色黄、黄疸、湿疹、湿疮、耳肿流脓、痔疮肿痛、肢体或关节红肿热痛等。
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椿根皮等。代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白头翁汤、四妙丸等。
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是运用辛散与苦寒药物配伍,具有辛开散结、苦寒降泄、清热化湿功能,能使脾胃升降枢机恢复、中焦湿热蕴结或寒热互结解除的治法。适用于中焦湿热蕴结,或脾虚胃热、寒热互结,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脘腹痞满、纳呆嗳气、呕吐泄泻、舌苔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大黄、半夏、干姜、生姜、姜黄、苏叶、厚朴、吴茱萸、草豆蔻等。代表方剂,如仲景五泻心汤、苏叶黄连汤等。
黄连
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是综合运用辛散、芳化、苦燥、淡渗、苦寒等药物,具有宣肺调气、祛湿化浊、渗湿清热、疏利和解功能,使三焦气机调畅、三焦湿浊或湿热分消的治法。适用于少阳三焦湿浊或湿热内蕴,所致头晕耳鸣、口苦口黏、汗出而黏、心烦急躁、少寐多梦、胸闷心悸、咳嗽有痰、纳呆恶心、脘闷胁胀、大便黏滞、小便短黄、肢体肿胀,或关节肿痛,或寒热往来、舌苔白腻或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青蒿、黄芩、黄连、半夏、藿香、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杏仁、白蔻仁、厚朴花、菖蒲、茯苓、薏苡仁、滑石、通草、金钱草、茵陈、苦参、芦根、枇杷叶、竹叶、竹茹等。代表方剂,如蒿芩清胆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
02 兼化痰、活血、消食类
祛湿化痰法
祛湿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药物,具有燥湿健脾、宣肺化痰功能,使肺脾痰湿蠲除的治法。适用于脾胃湿困,湿蕴化痰,上阻于肺,所致咳嗽、哮喘、痰多色白、头晕身困、脘腹胀满、大便溏软、舌苔腻浊等。
常用药物,如半夏、橘红、茯苓、杏仁、薏苡仁、旋覆花、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车前子等。代表方剂,如二陈汤、杏苏散等。
薏苡仁
温胆化痰法
温胆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与性寒而滑药物,具有燥湿化痰、肃肺降浊、温胆和胃、清心涤痰功能,使心胆肺胃痰热涤除的治法。适用于情志不舒、胆胃不和、痰热扰心,所致心悸而烦、少寐多梦、焦虑惊恐、中风、癫痫、咽部有痰、胸闷太息、恶心脘痞、口干唇红、舌边尖红、苔黄腻等。
常用药物,如竹茹、竹沥、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半夏、陈皮、茯苓、旋覆花、菖蒲、远志等。代表方剂,如温胆汤、涤痰汤等。如痰热生风,酌加羚羊角、天麻、钩藤、僵蚕、蝉蜕、地龙、全蝎、蜈蚣等。
祛湿活血法
祛湿活血法,是运用辛散苦泄药物,具有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功能,以助气机调畅、祛湿利水而兼活血通络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波及血分,瘀血阻络,所致眩晕头痛、顽固不寐、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痛如锥刺或固定不移、症积肿块、肢体肿痛或水肿、舌质暗紫、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姜黄、莪术、川芎、泽兰、益母草、蒲黄、刘寄奴、王不留行、牛膝、丝瓜络等。代表方剂,如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
益母草
消食化积法
消食化积法是运用消食导滞、运脾开胃药物,能使饮食积滞、内蕴湿浊化解的治法。适用于情志失调、暴饮暴食、脾胃不运、食滞化浊,所致脘腹胀满或胀痛、嗳腐吞酸、大便酸臭、舌苔腻浊等。
常用药物,如建曲、神曲、麦芽、谷芽、稻芽、山楂、鸡内金、莱菔子、槟榔、鸡矢藤、五谷虫等。代表方剂,如保和丸、越鞠保和丸等。
03 兼祛散风寒、清暑类
祛风除湿法
祛风除湿法是运用味辛行散苦燥类药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功能,使外感风寒湿之邪蠲除的治法。本法结合健脾化湿,或升阳除湿,或理气解郁,或分消走泄等法,适用于素体脾弱湿蕴,又情志不舒、思虑过度,致气机失调、三焦湿阻,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留着筋肉关节,阻滞经络营卫气血,所致周身或关节疼痛、麻木、酸胀沉重、冷热异常,筋脉拘挛,关节发僵、肿大、畸形,肢体痿弱,抑郁或焦虑,头昏神困,胸闷脘胀,大便溏薄,舌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防风、防己、羌活、独活、苍术、白术、薏苡仁、秦艽、威灵仙、豨莶草、木瓜、晚蚕沙、青风藤、海风藤、海桐皮等。代表方剂,如麻杏苡甘汤、防风汤、羌活胜湿汤、当归拈痛汤等。
防风
清暑化湿法
清暑化湿法是运用芳香清凉药物,具有清暑化湿功能,使外受暑湿证得解的治法。本法结合补益气阴、运脾化湿、分消走泄等法,适用于素脾弱湿蕴、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遇暑季外受风邪暑湿、内蕴暑热湿邪,所致发热、口渴、汗多、头晕倦怠、多梦少寐、心烦急躁、纳呆恶心、胸闷脘胀、大便溏薄、小溲短赤、舌苔腻等。
常用药物,如青蒿、荷叶、香薷、藿香、佩兰、厚朴花、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扁豆、滑石、竹叶、通草、茵陈、芦根、西瓜翠衣、银花、连翘等。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东垣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蒿芩清胆汤等。
扶正祛邪类
益气健脾祛湿法
益气健脾祛湿法系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具有健脾益肺、补益宗气功能,使脾健湿运、肺司治节、三焦通调、水湿输布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脾肺气虚,治节升降失司,所致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恶风、眩晕耳鸣、咳嗽胸痹、纳呆脘闷、大便溏软、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等。
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
黄芪
温阳益肾化湿法
温阳益肾化湿法系运用辛甘咸、性温热药物,具有温肾阳、益精血、补元气功能,以振奋心脾阳气、温助肾阳气化的治法。适用于心身疾病湿浊阻滞日久,脏腑虚衰,久病及肾,气化无权,三焦水湿愈甚,所致神倦嗜卧、畏寒肢冷、多寐或不寐、健忘痴呆、眩晕心悸、咳嗽胸痹、脘腹冷凉、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腰酸背寒、面色黧黑、舌质淡暗胖大、苔白腻滑等。
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益智仁、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续断、紫石英、远志等。代表方剂,如真武汤、还少丹等。
养阴清润化湿法
养阴清润化湿法系运用辛润淡渗、轻清甘润药物,具有开宣肃肺、渗湿清热、养阴生津功能,治湿不碍燥、治燥不碍湿,以使气阴复、燥湿除的治法。适用于思虑或焦虑过度、气结湿阻、肺不布津、郁热伤阴、燥湿共存,所致口干鼻燥、口渴欲饮、饮不解渴,或口干不欲饮、眼干目涩、皮肤干燥、咽部异物感、干咳少痰、咯痰白黏、少寐多梦、心悸而烦、焦虑不安、胃脘痞闷、大便溏软黏滞、腰膝酸痛、肢体关节肿痛、白带及月经减少、舌裂、苔薄腻而干等。
常用药物,如桑叶、薄荷、杏仁、枇杷叶、前胡、紫菀、百部、青蒿、荷叶、佩兰、芦根、白茅根、冬瓜皮、丝瓜络、通草、滑石、竹叶、玉米须、薏苡仁、生山药、石斛、百合、玉竹、沙参、麦冬等。代表方剂,如芦根五叶汤、薏苡竹叶散、清燥救肺汤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3月30日第四版,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杨凤珍 刘宗莲 国医大师路志正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