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解读甘草干姜汤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八),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八)
伤寒论第29条辨: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病,出现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症状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症,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
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使阳气来复,若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即可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
若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有谵言妄语等症出现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若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伤寒病,出现了脉浮,还有自汗,小便次数增多,只要有尿意就要马上排尿,有的还尿不尽的感觉,刚刚拉完又想小便,一但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也就会心烦,还有一点点怕冷。只要有怕冷,就不是桂枝汤证,桂枝汤是发热、汗出、恶风,伤寒是无汗,身体节痛,恶寒。
伤寒,脉浮起来,代表病在表,自己会流汗,就是太阳中风的现象,如果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照说流汗流多了,小便应该不多,只是中风证,不会有心烦,但是现在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这是误治。
我们在给病人桂枝汤时候,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经阴虚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丢失,代表里虚已经很厉害了,我们怎么知道病人里虚很厉害,第一心烦,第二恶寒,体能一直在丧失,体温跟着在下降,病人会感觉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样,尿汗血同源。
实际上这个冷是里虚引起的,所以这微恶寒,病人感觉从里面冷出来的,这时候再用桂枝汤攻表,再发汗,津液会伤得更多,病人会更虚,如果这样,得之便厥,病人手脚冰冷,所以如果给病人喝桂枝汤,会手脚冰冷的,原来这病人本来就是阴虚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够的人,桂枝汤一发表,津液更不够了。
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没了。当然咽中干了,烦躁,胸阳也没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会有反胃的现象,谵语,脚挛急,这时候知道里阳不够了,就以甘草干姜汤与之。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六六)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黄芩是根据柴胡来开的,只要有热,从胃上面发上来的,有两种,石膏和黄连、黄芩,这两种都是去热的。什么时候用石膏?什么时候用芩连,芩边是苦味的,石膏是辛甘的。
石膏是去热,芩连也是去热,但是,石膏与芩边的去热不太一样,芩连是去胃家的虚热,石膏是去胃家的实热。这里提的是胃家,并没有提到肠家。如大渴,燥渴,一直想喝水,这就是用石膏,病人有口渴,但是又没有那种大渴的现象,我们会选用黄芩。
当我们用到石膏的时候,看到病人只有热证,看不到寒证。所以,这里只要有往来寒热,石膏就不对证,石膏一定是用在纯热证。
这个柴胡桂枝干姜用到了黄芩,是因为病人胃家有虚热,因为胃里没有东西了,热往上走。口渴得厉害,我们就会用到栝蒌根。
栝蒌根除了金匮里的柔痉才用以外,很多病人口渴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到栝蒌根,现在市面上有写瓜蒌根,有写天花粉,这两个名词在市面上买的是一样的东西。如果我们真正去追究这两个东西,实际上是有一点差异,现在没有那么讲究了,都是一样。如果病人口渴比较严重,栝蒌根加重一点,栝蒌根治疗的口渴,是治疗血管里面的水不够了。
糖尿病的病人就是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所以,西医一查,血糖很高,我们人体很智能,会自救,所以,就会一直出现口渴,口渴一直喝水,喝水以后小便又排掉了,因为我们喝的水没有办法进入到血管里面去,一定是要吃的食物才会把水带进血管里面。
心与肺都是属于上焦,胸为诸阳之会,因为血在上焦进行交换,肺里面是气,肺里的气就象是天上的云雾,肺气的来源是大肠气化而来的,这个水气是非常好的水,这个水就可以进入到血脉里面。瓜蒌根主是补肺里面的水。
瓜蒌根与石膏不一样,瓜蒌根是肺热,石膏是胃热。柔痉出现的时候,张仲景用的是瓜蒌根,不会用石膏。
这个方里用到了牡蛎,牡蛎专门降浮阳,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病人是浮阳呢?因为病人有但汗出,当胃的阳气往上升的时候,我们要把阳气降下来,干姜只是温中,用上牡蛎,同时把浮阳降回来。要把阳收敛起来,所以用到牡蛎。
如果阳跑到四肢上面,外证,我们统统都可以用牡蛎,如果阳在外,还有心阳也往外走,肾阳也往外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加上龙骨,所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这里只是单用牡蛎,因为只有浮阳,阳往外走,但头汗出。
甘草有生用和炙用,炙过的甘草,津液会更多,而且性比较热一点,当我们用到干姜的时候,大部分都会用到炙甘草。
甘草被蜂蜜一炙过以后,除了对肠胃很好以外,它能够强心,重用炙甘草的时候,能够强心脏。这里我们知道病人胃里津液没有了,所以,用到干姜甘草汤,等于是有救逆暖胃的功能在里面。
这个煮这个汤药,用十杯水煮成六杯水,把滓去掉以后,再煮成三杯水,相当于是浓缩一次,温服一杯,一天服三次。复服汗出便愈。
这个时候服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得到的汗,有人会问,这个患者已经津液不够了,为什么会有得汗出?因为本身的汗是在血里面,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湿在血里面( 详见第一六四节 )。
当病人服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后,病人会流汗,流出来的汗粘哒哒的。这个病人已经发汗,又被攻下,津液已经不够了,服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还会流汗?就是因为血脉里面的津液出来了,一般的人是不会得这种病的,只有痨症的病人才会得这种病。也就是素虚的人,平常人很瘦弱,吃什么都会不胖。
如果没有痨症,就算是伤寒,发汗又攻下了,也不会出现小便不利,但头汗出,渴而不呕这些症状,只有痨症的病人才会有这些症状,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张仲景治疗并病的第一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痨悸,肺痿,肺痈,痔瘘。
当我们要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时候,当你给病人开桂枝汤无效,开葛根汤也无效,开麻黄汤也是无效,就算是用十全大补汤还是石沉大海,这就告诉你是要开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病人是痨证,病情很特殊。
在这经方里面,我们会开到白术,如果白术是去湿,脏腑之间可以用白术,肠胃里面可以用白术,血脉里面,白术就用不到了,所以,这里用白术就是没有什么效果。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九)
伤寒论第50条辨: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原文解释:脉象浮紧的是太阳伤寒症的脉象,照理应当出现身体疼痛等太阳伤寒见症,宜用发汗法来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脉迟的,则不能发汗。为什么呢?因为迟脉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会更伤营血,引起变症。
脉浮紧就是寒,法当身疼痛,他应该感觉到全身痛,宜以汗解之,要用汗来解他。假令尺中迟者,尺中脉很迟的时候,就是血不足了,血里面有百分之六十的水,血不够代表血里面的津液不足了,这时候不可以发汗,所以在开麻黄汤之前,要确定病人有没有足够的津液来发汗。
张仲景提供一个方法,就是摸一摸尺脉,平常开麻黄汤,病人的尺脉都很大,又浮又紧,摸寸脉是“阳”,也就是胸、肺、皮肤表面、上焦。摸关脉就是肝、胆、脾、胃、中焦;尺脉是“阴”,就是肾、膀胱 、下焦。
平常开麻黄汤给病人发汗的时候,一定是寸、关、尺三脉都浮在上面的,才用麻黄汤,这是用脉证来确定病人的身体虚不虚,如果吃了麻黄汤会手脚厥逆,就是病人的病变成甘草干姜汤证了。一般来说,如果吃了麻黄汤,不会感觉到心悸的人,都是心脏比较好的。
伤寒论第51条辨: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象浮,是病邪在表,可以用麻黄汤以发其汗。这条是在尺脉很壮盛的时候会用得到。如果是下针给病人发汗,就下“合谷”,“合谷”下针的时候要“飞针引气”,起针的时候转针,一边起针一边转,下去的时候直直的下,引到第三次的时候,病人就冒汗了。
头痛、印堂痛用“承气汤”;偏头痛就是“小柴胡汤”;整个头痛、头顶最痛用“葛根汤”。
伤寒论第52条辨: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象浮而数的,主病在表,治疗可用发汗法,如见发热、畏寒、头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症的,适宜用麻黄汤。
发汗,有它必要的条件,如果说病人已经在发汗了,不会开麻黄汤的。因为病人的表已经开了,病人的症状除了脉浮数以外,一定兼有恶寒和无汗,所以麻黄汤和桂技汤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一个无汗,一个有汗。麻黄汤证一般发烧温度比较高,无汗,怕冷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