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页 知识大全

免死金牌什么时候有的(什么时候精神病成了免死金牌)

发布时间:2024-01-15 08:48:08

免死金牌什么时候有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什么时候精神病成了免死金牌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免死金牌什么时候有的

皇帝赐的免死金牌,在古代都有哪些人得到过?

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券”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都曾得到过免死金牌,数之不尽。免死金牌在各个朝代都有人获得。起初由汉高祖刘邦所创造。当时只是地位的象征。免死一说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可免去3次死罪。到了隋唐时期,免死次数则逐渐增加。但却是徒有其表,最终持帆扮券者还是被帝王所杀。真正到了宋朝时期才有了免死这一功效。后来民间才将这丹书铁券称为免死金牌。一、丹书铁券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曾命人将字刻在铁牌上发给开国功臣,以视其地位之崇高。到了北魏时期,孝文帝也经常给皇室宗亲或功臣发放这类铁券。以当护身符来用。而隋唐以后,只要是开国元老,以及朝中重臣都会发放此铁券。甚至连一些宦官都能得到。为表示铁券的贵重。帝王们渐渐用丹砂金子来铸造。所以后世人称其为丹书铁券。又有一定的护身作用,才逐渐兴起了免死金牌的叫法二、免死金牌用处

免死金牌其实作用并不大。多数持有此券的重臣还是被帝王以谋反之罪所杀。在此看来,这金牌是不能免了谋反之罪的。但这些重臣们真的就都怀有谋反之罪吗。还不是帝王一句话的事情。明朝坑杀重臣最为严重。但死去的这些人中全都持有免死金牌。最守信的还是赵匡胤此人。他曾夺下后周柴家天下以登基为帝。为了安抚柴家,也曾赐柴家丹书铁券厅庆。免其后辈三死。而宋朝确实是做到了这点。三、虽有免死之效,却无实质态伏灶之意

历史中持免死金牌者众多。但皆被君王以叛逆谋反所杀。如此说来,这免死金牌只是徒有其表罢了。并无真实作用。小罪或可避免。但若君王要臣死,臣还是不得不死的。最后在清朝手中废弃。因为从很多朝代看来,其并没有多大作用。

古代的“免死金牌”,你有哪些了解?

引言:在很多古装剧当中,朝臣们会因为一句话或者是一些行为,让皇帝有了杀心,在这种危急关头,会有人通过“免死金牌”来保住岁伍自己的一条命。那么古代的“免死金牌”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免死金牌的历史

“免死金牌”的历史也是非常久的,而它也是主要在一些朝堂当中会出现,据史料记载这种“免死金牌”,最早是在汉朝时期出现。而第一个使用者就是刘邦,他因为某些原因给了自己的手下一个“免死金牌”,也被称作“丹书铁券”。而能够得到这份殊荣的,大多都是一些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并且和刘邦有过同生共死的经历才会得到的,因此它的数量也非常的少,物以稀为贵,所以他也是很多人都期待能够拿到的宝贝,这些“丹书铁券”也能在危急时刻拯救人的生命。

二、免死好雀大金牌是一份荣耀

但很多时候虽说“免死金牌”能够救人一命,但对于得到他的人来说,它更是一份荣耀,而它的存在也彰显着皇帝的重视。在明朝时期,朱元璋也曾经将这些“免死金牌”赠给和自己一起在战场上拼过命的功臣,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份荣耀,也正是因为他们本身非常的优秀能力非常出众,在战场上英勇无比。在古代如果有一友竖个家族有“免死金牌”的话,也会光宗耀祖,毕竟这么大的荣誉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得到的。

三、免死金牌作用不是很大

虽说“免死金牌”能够在危难时刻拯救人的生命,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有“免死金牌”在身,如果皇帝想杀你也会有很多办法,它的作用也并不是很大,尤其在明朝朱元璋将“免死金牌”给自己的手下之后,因为忌惮他们的能力和势力,将他们以谋反罪名杀害 。

免死金牌哪个朝有的?

“丹书铁州隐券”,民间俗称“免死牌”者。此物最早见于《楚汉春秋》(西汉陆贾著,其书已佚,《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高帝初封侯者,皆赐丹书铁券”),《汉书·高帝纪》则称“丹书铁契”,应是同一物件的不同叫法。当时的铭文为“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自汉后,“丹书铁券”历代相传,几乎每朝每代都有。“铁券”最初于券面阴刻,然后用丹砂填之,故称“丹书铁契”。梁时以银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也称“铁券”为“金书铁券”。 明代也不例外,在明史当中对铁券也有几种不同的称呼——世券、诰券、公券、伯券、侯券、功臣铁券等等。 《明史·舆服志四》:“功臣铁券:洪武二年,太祖欲封功臣,议为铁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钱允一有家藏吴越王镠唐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因其式而损益焉。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漏顷;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焉。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鐸、硃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二十五年,改制铁券,赐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及故公徐达、李文忠,侯吴杰、沐英,凡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 《万历野获编·左右券内外黄》:“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形如覆瓦,面刻制词,底刻身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绿玉,不类凡铁。其字皆用金填。券有左右二通,一付本爵收贮,一付藏内府印绶监备照。所谓免死者,除谋反大逆,一切死罪皆免。然免后即革爵革禄,不许仍故封。盖贷其命耳。此即问之世爵诸公,其言皆如此。” 现在存世的明代“丹书铁券”实物是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颁赐给青海土官高阳伯李文的“铁券”,该铁券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我1999年去西藏路过西宁时有幸亲眼见过。此券高36.5cm、宽22cm,重1.3公斤。正面错金楷书195字, 其中有“……食禄一千石,仍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册搜厅死罪,免尔本身一次,以酬尔勋……”券背面有楷书一行:“君犯罪,禄米全不支给”。” 这件仅存的明代实物与《明史·舆服志四》记载的伯爵“铁券”规制以及《万历野获编·左右券内外黄》的记载比较,证明史料记载基本准确。 1996年9月2日邮电部发行《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3枚图案用的就是这方“铁券”的实物照片。 在明代,也不是所有封爵者都给世券和禄米,王守仁(王阳明)就属于封爵不给世券的。《明史·王守仁传》:“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 被夺券的也不在少数,像明初功臣第一、韩国公李善长,身死即夺爵,武定侯郭英的玄孙郭勋…… 而现存最早的“铁券”实物是《明史·舆服志四》中记载的“吴越王镠唐赐铁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实物我没有亲眼见过。现在摘录周继厚《最早的勋章——“丹书铁券”》一文:“现存最早的‘铁券’是‘钱缪铁券’,已千余年历史。这道‘铁券’是唐昭宗李晔于公元897年颁赐给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钱缪。‘铁券’为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纵29.8cm,横52cm,厚2.41cm,重约132两,上嵌金字350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现金字多有剥落。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吴越王钱缪征讨董昌的功绩。

古代的免死金牌是否真的存在过?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第一个获得的人是谁?

所谓免死金牌实际上称作丹书铁券,俗称“丹书铁契”,磨粗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券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历史演变
始于汉高祖,后代沿之。原以丹书于铁板,故名。涌进仅为颁发给臣下的一种封侯及荣誉凭证。
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还密赐予欲归附者,作为归附后享有特权的保证,并听世相传袭森迹。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规定。形制历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铁券状如卷瓦,刻字画栏,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内府,以御宝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损益,形亦如瓦,分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赐功臣履历、恩数,中镌免罪,减禄之数。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余则为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给功臣,右藏内府,有事则合之,以取信。洪武三年,赐铁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铁券,又赐公及故公共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
现存最早的铁券,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代吴越国王钱缪铁券,已千余年历史,据报道,这道铁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为嘉奖吴越王钱缪讨伐董昌有功,特颁赐于钱缪的。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纵29.8厘米,横52厘 米,厚2.41厘 米,重约132两,上嵌金字350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现金字多有剥落。铁券的主要内容是记载被赐者征讨董昌的功绩,因其对此游并朝廷有如此功劳,所以“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意即皇帝可免钱九次死罪),是皇帝赐给臣下的一种奖赏和信物。
希望能够帮到您!

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