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页 品牌问答

Hennessy品牌的中文名是什么?

提问时间:2024-06-24 13:30:02
专业回答
用户头像 苏杰西 最佳回答

Hennessy的中文名是轩尼诗,轩尼诗是法国的品牌。 轩尼诗当时供应皇室饮用已达26年之久,在1815年受法国皇帝"KingLouisXVIII"颁发书函,选为国会主要供应酒商。当时轩尼诗在1765年(IrishmanRichardHennessy)时代,订购记录簿,显示出订购量之多,以英国及其它各大城市为主。 级数何处来  在一八六五年的某一天,当时轩尼诗家族的(MauriceHennessy)正在百无聊赖之际,偶尔望见嶯框的较位上有一粒星型图案,触发起他不如将这星加在拔兰地酒樽上意念,其后更付诸实行,将轩尼诗干邑划分一星、二星和三星之概念,使顾客更容易分辨干邑品质,成为三星干邑的创立者。 酒樽创立的传奇  说到酒樽,忘不掉轩尼诗的贡献。在一八三零年以前,所有拔兰地产品均以木桶装载发售,因木桶表面并没有任何关于出产地、出产商及品质说明的标签,顾客无法辨别拔兰地质量。而当时的(MauriceHennessy)慕利士轩尼诗有见于此,将这个混淆局面彻底改变,他凭个人创意而成功设计了玻璃瓶装干邑,只限于较高质素的佳酿(即现今的XO类别),樽面更附有标签说明,让顾客能清楚辨别品质超卓的佳酿。在一八三零年,及至首次以船运载装美酒往其它城市,延至一八五八年,酒樽的使用程度更趋普遍。 轩尼诗XO原创鼻祖  在于一八七○年酒窖主管根据(MauriceHennessy)慕利士轩尼诗的指引,以最陈旧及上等的‘生命之水’酿制成馥郁醇厚的特级佳酿,在最初的十年里,这些珍贵佳酿只供给家人或亲友享用。由于轩尼诗在世界屡获好评,更特别深受亚洲人士欣赏和称颂,轩尼诗定把这珍贵佳酿公诸于世,轩尼诗XO亦就此诞生。一八八八年,正式有XO级别的拔兰地于法国售卖的记录,而轩尼诗酒厂于一九零零年,更向法国政府正式登记XO这个级别,使日后所有具同样特性的拔兰地,均须称为XO。凭轩尼诗醇美馥香的特级品质,轩尼诗XO迅即被誉为极品干邑的指标,深受同业尊崇。时至今日,纵使有不少自称XO的干邑产品充斥市场,若论真正XO等级干邑之创始,唯有轩尼诗XO。故它的宣传句语上,便有“XO之原,XO之本”的口号。 高效率生产  轩尼诗拥有五百公顷的葡萄园与二十八处蒸馏所,但是,这些并没办法完全供应轩尼诗的需求,所以有二十多间葡萄园与轩尼诗签订契约,将所产的葡萄供应给它。此外,轩尼诗公司也向其他的蒸馏业者购买所需蒸馏酒。将这些蒸馏酒全部被装在里山产的橡树桶中,然后放置于轩尼诗二十五处地下室。因此,该公司拥有的原酒已高达十八万桶,在酿酒业来说,是生产量最高的一家。为保持高效率的生产,轩尼诗采用机械收割为主,其余才以人手采择葡萄。 迎合市场需要  轩尼诗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以1980年时作统计,全世界每年销量约达一亿三千万支拔兰地。为保持轩尼诗领导地位,除了选用葡萄区上等的葡萄酿制而成,每次酿制式成的拔兰地,他们将不同干邑产区,再划分19或20种不同酒龄的拔兰地,以分别酒质及级数。每个出口的城市所要求干邑酒质与味度也不同,例如亚洲区,以香港及中国为例,都喜好味度较甜的拔兰地。为迎合市场的需要,每出口一个国家,就会调制不同味度。而轩尼诗调酒师,凭他们嗅觉和味觉,与及超凡记忆力,对不同产区酒加以挑选,调制不同酒质及味度,用玻璃瓶盛载几瓶及加上标签作记录,如这味度受到当地国家欢迎,日后以这瓶作调制准则出口。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二、港督  轩尼诗(JohnPopeHennessy,1834年4月5日—1891年6月3日),是英国派驻香港的第8任港督。现在香港岛湾仔区的轩尼诗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轩尼诗于1877年4月2日就任港督,在任期间,意识到华人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时在港的中国人被分为次等公民,有见及此,轩尼诗废除了禁止华人在中环购买土地、建造楼宇及经营业务的法令,使得中环地区开始急剧发展、一如以往他在外地当首长的做法,把笞刑刑具九尾鞭的死结解除。此外,轩尼诗准许香港华人归化英籍,成为英国公民,并于1880年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立法局、立法会的前身)首位华人议员并打破自1842年以来华人不准参政的局面。由于任内大大提升华人的地位和开明,使英人不满,更被英商向伦敦反映,最后连他命名的道路也要离任后一段很长的时间才出现。除了华人在香港的地位提高之外,轩尼斯在筹组保护良家女的保良局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他还对香港的刑罚制度作出改革,包括减少笞刑,不过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部大臣卡纳芬伯爵认为,如果对中国某些阶级的罪犯停止笞刑,将吸引广东的犯罪分子纷纷前来香港。虽说提高了香港华人的地位,但轩尼斯在教育政策上,主张英语教学,包括把当时的中央书院原来各四小时的中英文教学制度,改为五小时英文教学、二小时半中文教学,同时又把英语列为必修课。在1895年起,规定新设立的学校若不以英语为教学媒介,便不能获得政府资助。

461

相关问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