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页 知识大全

桥梁建设的意义(桥梁的目的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17 22:00:11

星光电脑为您整理了桥梁建设的意义,还有桥梁的目的和意义和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意义,下面一起来看港珠澳大桥建造的意义是什么吧。

桥梁建设的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意义:

1、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凝聚着中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中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3、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大桥建成后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 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拓展资料:

武汉长江大桥(The Wuhan Yangtze River Bridge),位于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全桥总长1670米。

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自半世纪以来,经历了大风、洪水、及多达76次撞击事故,最重要的是,2011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迎面撞上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大桥仍屹立而坚挺,重现了“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顽强"与“坚韧不拔”。

武汉长江大桥全天开放,旅游观光四季皆宜,春夏秋冬景色各有千秋,春天凉爽,江风宜人;夏季气候炎热,傍晚伫立桥头凝望海天交接,心情疏爽;秋季硕果时节,看无限夕阳;冬季,要是有偶尔的小雪,站在桥头,感觉世界分外妖娆。

桥梁的目的和意义

(一) 地域性。

我国土地辽阔,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

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

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

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

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起伏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又要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二) 多种多样性。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生了。

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

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联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

我国古代的匠师建桥,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

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而南方地区广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

南方雨多日照强,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

特别是很多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商业活动。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这座桥全长五百余米,有着“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

桥上建廊屋、楼后做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以至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传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四) 群众公益性。

桥梁自产生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性,唯有桥梁(除私有的园林中桥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为社会所公有。

故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被民众所推崇。因此,修桥或建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查看史志,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大概有四种: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

此种最为多见,如著名的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士绅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

此多属较大的桥梁;四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的。所以,我国古桥遍布各地,连穷乡僻壤也多建桥。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居世界首位。

扩展资料:

桥梁发展: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

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

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桥

长江大桥的建造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只能通过轮渡过江,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了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它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连接了京汉铁路和武广铁路,意义特殊。1968年,第一座由中国独立自主建造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随着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原均为国家拨款,建后不收过桥费;大量的高投入、高技术、大跨径的长江大桥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修建起来。通常把横跨长江及其较大支流具有较大工程性的桥梁统称为长江大桥。
溯江长江干流而上的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大桥共46座(由于金沙江以上河段的桥梁建设规模较小,资金需求量少,省、市、县级地方政府都可能有各自的建桥计划,难以准确统计,因此设计中或规划中但未正式开工的桥梁未计入)。因此,长江及其正源流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上的大桥已达105座(含隧道)。
长江上海至宜宾江段还有规划中或设计中但尚未正式开工的越江通道14座:南京长江五桥、芜湖长江二桥、望江长江大桥、九江长江三桥、武汉武湖长江大桥、武汉三阳路过江隧道(公路、地铁7号线两用)、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武汉黄家湖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嘉鱼长江大桥、宜昌香溪长江公路大桥、万州长江三桥、丰都长江二桥、重庆市寸滩长江大桥(铁路桥)。

港珠澳大桥建造的意义是什么?

1、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其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缩短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港珠澳大桥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4、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脊梁”,可有效打通湾区内部交通网络的“任督二脉”,从而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

扩展资料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建设。2017年7月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大桥在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标志着我国隧岛桥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大桥将于10月24日9时正式通车运营。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东人工岛位于港珠澳大桥水上桥梁和水下隧道的衔接部分,是大桥建设中的关键节点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港珠澳大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港珠澳大桥建设意义

一是成为了又一条内地与港澳的联系纽带。根据资料显示,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连接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建成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节约了港澳两地与内陆之间的时间距离成本,更有利于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商贸、旅游等活动,加深地区人民友谊,促进了其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最具活力经济区。
二是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一大见证。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其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浮在水中的时候,每一节的排水量超过了辽宁号航母满载时的排水量。同时,为了使大桥更顺利建成工程专家们也是在一些项目完成上精心挑选了海上气候条件等,可以说它的完成,达到了最精细、精准的地步。这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相比之前我们有青藏铁路等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如今,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更是彰显了国人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三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标志。港珠澳大桥项目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被誉为“世纪工程”。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大背景下,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体现了我国正走向民族复兴强盛的新阶段,中国从建铁路都没有资金、技术支持的落后国家发展到了今天建成世界工程的国家,这体现了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四条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

0

猜你喜欢